时间: 2025-04-28 04:58: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4:58:32
兵人: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士兵,即军队中的个体成员。它强调的是作为战斗单位的基本个体,而非指挥官或高级军官。
“兵人”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兵”(武器、军队)和“人”(个体)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兵”已有士兵的含义,而“人”则指个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兵人”逐渐固定为指代士兵的词汇。
在**文化中,兵人往往与忠诚、勇敢和牺牲精神联系在一起。在社会背景中,兵人代表着国家的防御力量和民族的尊严。
提到“兵人”,我联想到的是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形象。这种情感反应可能源于对军人职责的尊重和对他们牺牲的感激。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参观过军事博物馆,那里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兵人装备和历史,让我对他们的生活和战斗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兵人”:
在晨曦的微光中,
兵人挺立,如山岳般坚定。
他们的眼中,是家园的轮廓,
心中,是未竟的使命。
在英语中,“兵人”可以对应为“soldier”,虽然在不同文化中具体的使用和含义可能有所差异,但基本指代的是同一类人。
通过对“兵人”这一词汇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意义。它不仅是军事领域的专业术语,也是文学和社会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兵人”能够丰富我的词汇选择,并增强表达的准确性和深度。
1.
【兵】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gǒng,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兵,械也。 、 《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掌五兵。 、 《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陈五兵。 、 《匡谬正俗》-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 、 《易·说卦》-离为戈兵。 、 《诗·大雅·抑》-修尔车马,弓矢戎兵。 、 《荀子·议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 、 《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国语·越语》-兵者,凶器也。 、 《老子》-兵者,不祥之器。 、 《墨子·七患》-兵者,国之爪也。 、 汉·贾谊《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史记·项羽本纪》-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组词】
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 兵解、 兵戈
2.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