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7:33: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7:33:40
“彳亍”(chì chù)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相同的“彳”字组成,每个“彳”字的意思是小步走。因此,“彳亍”整体上表示缓慢、犹豫不决地行走,常用来形容人走路时步伐不稳或犹豫不决的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彳亍”常用来描绘人物内心的犹豫或外在环境的艰难,如在描述一个人在重要决策前的徘徊。在口语中,这个词汇较少直接使用,更多出现在书面语或文学创作中。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行为学,可能会用这个词来描述个体在决策过程中的犹豫行为。
“彳”字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小步走,而“彳亍”则是由两个“彳”字组成,强调了行走的缓慢和犹豫。这个词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诗经》中就有“彳亍”一词的出现,显示了其悠久的历史。
在**传统文化中,“彳亍”常与犹豫不决、缺乏决断力等负面情绪联系在一起。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也常用来形容在重要决策面前的犹豫和不确定。
“彳亍”这个词给人一种沉重和缓慢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在重要决策前的犹豫和不安。它唤起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焦虑和不确定。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面对职业选择时感到彳亍不前,那种犹豫和不确定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低垂,星光彳亍,心中的路,何去何从?”
视觉上,“彳亍”可以联想到一个人在昏暗的街道上缓慢行走的画面。听觉上,可能联想到沉重的脚步声和心跳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hesitate”或“waver”,但这些词更多强调的是心理状态而非具体的行走方式。
“彳亍”这个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它不仅描述了一种具体的行走方式,还反映了人在面对重要决策时的内心状态。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细腻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