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08: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08:45
“三年之艾”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存放了三年的艾草。艾草是一种中药材,存放时间越长,药效越好。因此,这个成语比喻事物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其价值和效果会更好。
在文学作品中,“三年之艾”常用来形容经过长时间磨练和积累的事物,如技艺、学问等。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强调经验和时间的价值。在专业领域,如中医学,这个成语可能特指艾草的药用价值。
同义词:
反义词:
“三年之艾”出自《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原意是指想要治愈多年的疾病,需要使用存放多年的艾草。后来这个成语被广泛用来比喻任何需要长时间积累才能见效的事物。
在传统文化中,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成语反映了人对于耐心和坚持的重视,以及对于时间价值的认识。
这个成语给人以稳重、深沉的感觉,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成长。它提醒人们,很多事情需要时间和耐心去培养和等待。
在我的生活中,我常常用“三年之艾”来鼓励自己,无论是学新技能还是培养某种惯,都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时间的积累。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梭,三年之艾,沉淀了智慧的光辉。”
视觉上,我可以联想到一束束干燥的艾草,静静地存放在某个角落,等待着时间的洗礼。听觉上,我可以想象到风吹过艾草时发出的沙沙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观念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体现,比如英语中的“good things take time”(好事多磨)。
“三年之艾”这个成语深刻地表达了时间对于事物价值的重要性。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要有耐心和坚持,认识到时间的价值,这对于我的成长和学都是非常重要的。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年】
(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谷成熟,人在负禾。小篆字形,从禾,千声。本义:年成,五谷成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秊,谷熟也。 、 《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 《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 《诗·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秊。 、 《左传·桓公二年》。疏:“年训为稔。”-有年。 、 《书·多士》-尔厥有干,有年于芘洛。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艾】
刈割;斩除。 同: 刈
【引证】
《谷梁传·庄公二十八年》-一年不艾,而百姓饥。
【组词】
艾命
治理;安定。 同: 乂
【引证】
《诗·小雅·小旻》-或肃或艾。 、 《汉书》-海内艾安,府库充实。
【组词】
艾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