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8:24: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8:24:23
“东寻西觅”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四处寻找或搜寻。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在不同方向或地点寻找某物的动作,通常带有一定的努力和不懈的意味。
在文学作品中,“东寻西觅”常用来形容主人公为了某个目标或物品而四处奔波,体现了其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在寻找丢失物品时的行为,或者在解决问题时的努力。在专业领域,如探险或考古学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描述研究人员在寻找新发现时的行为。
“东寻西觅”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汉语中对方向的运用,如“东”和“西”通常代表不同的方向。这个成语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和语境有所扩展。
在中国文化中,寻找和探索常常被赋予积极的意义,象征着不懈追求和努力。因此,“东寻西觅”在社会背景中常被用来鼓励人们不放弃,持续努力。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积极和鼓舞的,它让我联想到不断探索和努力的精神。在表达中,它可以帮助传达一种坚持和不懈的态度。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丢失了重要的文件,我花了整个下午在家里东寻西觅,最终在书架的角落里找到了它。这个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东寻西觅”的实际意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东寻西觅,只为那一滴智慧的甘露。”
视觉上,我可以想象一个人在广阔的田野或森林中四处寻找的画面。听觉上,可能伴随着脚步声和偶尔的呼唤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earching high and low”,虽然不完全对应,但也表达了四处寻找的意思。
“东寻西觅”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汉语词汇,也让我在表达坚持和努力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它提醒我在面对困难时不应轻易放弃,而应持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又来东寻西觅,只恐还在左近,放心不下。
心下烦恼,连生意也不去做,终日~,并无尸首下落。
1.
【东】
(会意。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本义:东方,日出的方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东,动也。 、 《白虎通·五行》-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 、 《淮南子·天文训》。按:“日所出也。从日在木中,会意。”-东方木也。 、 《广雅·释天》-东君,日也。 、 《易·既济》。虞注:“震为东。”-东邻。 、 《白虎通·情性》-东方者,阳也。 、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组词】
关东;旭日东升;东夏、 东朝、 东极、 东君、 东坦、 东裔、 东村女、 东方作、 东记
2.
【寻】
(会意。从工口,从又(彐)寸。本义:八尺为寻)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引证】
《说文》。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尋,绎理也。 、 《方言一》-寻,长也。周官之法,度广为寻。 、 《诗·鲁颂·閟宫》。传:“八尺曰寻。”-是寻是尺。 、 《大戴礼记·主言》-舒肘知寻。 、 《小尔雅》-度寻舒两肱也。 、 《史记·张仪传》。索隐:“七尺曰寻。按,程氏瑶田云,度广曰寻,度深曰仞。皆伸两臂为度。度广则身平臂直,而适得八尺;度深则身侧臂曲,而仅得七尺。其说精巧,寻仞皆以两臂度之,故仞亦或言八尺,寻亦或言七尺也。”-蹄间三寻。 、 《左传·成公十二年》-争寻常以尽其民。 、 《国语·晋语》-无寻尺之禄。 、 《三国演义》-千寻铁锁沉江底。 、 [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深逾寻丈。
寻找。
【引证】
《后汉书·列女传》-远寻师学。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寻向所志。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寻视其侧。 、 《后汉书·张衡传》-寻其方面。
【组词】
寻事、 寻门路不着、 寻瑕索瘢、 寻疵责人、 寻孔讨气、 寻宿儿
3.
【西】
(象形。据小篆字形,上面是鸟的省写,下象鸟巢形。“西”是“栖”的本字。本义:鸟入巢息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西,鸟在巢上,象形。 、 《敦煌曲子词集》-棹歌惊起乱西禽,女伴各归南浦。
【组词】
西迟
4.
【觅】
(会意。从爪,从见。表示用手和眼去寻找。本义:寻找,到处寻找)。
同本义。
【引证】
《晋书·武帝纪》-是犹欲登山者,涉舟航而觅路。 、 《聊斋志异·促织》-自行搜觅。 、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组词】
觅汉、 觅举、 觅句、 觅食、 觅死、 觅取、 觅活、 觅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