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9:19: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9:19:13
“烧焰儿”是一个汉语方言词汇,主要在北方方言中使用,特别是在北京话中较为常见。字面意思是指火焰燃烧的状态,通常用来形容火焰旺盛、燃烧剧烈的样子。在口语中,它也可以用来比喻某种活动或情绪的高涨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烧焰儿”可以用来形容火灾或炉火的场景,增强描写的生动性。在口语交流中,它可以用来形容人的情绪激动或活动的热烈程度。在专业领域,如消防或冶金,它可能被用来描述具体的火焰状态。
同义词“烈焰”和“熊熊”都强调火焰的旺盛和强烈,而“炽热”则更多形容温度的高。反义词则与“烧焰儿”的状态相反,表示火焰的熄灭或情绪的平息。
“烧焰儿”的词源较为直接,由“烧”和“焰”两个字组成,后加上儿化音,是北方方言中常见的构词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口语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火焰或情绪状态的常用词汇。
在*北方,特别是北京地区,“烧焰儿”是一个常用的口语表达,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经验和语言惯。它不仅用于描述物理现象,也常用于比喻人的情感或社会活动的热烈程度。
提到“烧焰儿”,我联想到的是温暖和活力,火焰的旺盛象征着生命力和热情。在情感上,它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激发人的热情和动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烧焰儿”来形容一个朋友的创业热情,他的激情和动力就像是不停燃烧的火焰,激励着周围的人。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心中的梦想,如同烧焰儿,照亮前行的路。”
想象一下火焰燃烧的画面,伴随着噼里啪啦的声音,这就是“烧焰儿”给我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lazing”或“flaming”,它们也用来形容火焰的旺盛,但在语境和使用上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烧焰儿”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意义。这个词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库,也让我在表达热情和活力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方言词汇是非常有价值的。
1.
【烧】
(形声。从火,尧声。本义:使物着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烧,爇也。 、 《礼记·内则》。注:“烧烟,于火中也。”-雏烧。 、 《管子·轻重甲》。注:“猎而行火曰烧。”-齐之北泽烧火。 、 唐·白居易《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 《资治通鉴》-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组词】
干柴好烧;他把衣服烧了一个洞;烧葬、 烧丹炼汞、 烧糊了卷子、 烧埋钱、 烧冷灶、 烧利市、 烧琴煮鹤
2.
【焰】
(形声。从火,臽(xiàn)声。本义:火苗)。
同本义。
【引证】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烟焰迷漫 。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又如:内焰(火焰的中间部分);外焰(火焰最外层);焰段(见“艳段”);焰烘烘(焰腾腾。火焰旺盛的样子;引申为情绪激昂);焰头上(喻指兴旺发达);焰焰(火苗起初的样子)-烟焰雾雨。
3.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