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37: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37:38
日南至:这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太阳到达南方的最远点”。在古代**天文学中,特指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点达到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文学语境:在古代诗词中,“日南至”常用来描述冬至的景象,如“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 口语语境:在现代口语中,这个词汇不常用,人们更倾向于直接说“冬至”。 专业领域:在天文学和历法学中,“日南至”是一个精确描述冬至点的专业术语。
同义词:冬至、至日 反义词:日北至(指夏至,太阳直射点达到北回归线)
“日南至”源自古代**的天文学和历法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被“冬至”所取代,但在某些文献和学术讨论中仍可见其身影。
在*传统文化中,冬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人们会通过吃饺子、汤圆等俗来庆祝“日南至”这一天。
“日南至”让我联想到寒冷的冬日和温暖的家人团聚时光,带来一种温馨和期待春天的情感。
在我的家乡,冬至这一天家人会聚在一起包饺子,这个传统让我每次听到“日南至”都会想起家的温暖。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日南至,寒风起,家的灯火暖人心。”
想象一幅画面:冬至的夜晚,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吃着热腾腾的饺子,背景音乐是温馨的节日歌曲,这样的场景与“日南至”紧密相连。
在西方文化中,冬至也有类似的庆祝活动,如圣诞节的准备,但使用的词汇和*俗与“日南至”不同。
“日南至”作为一个描述冬至的古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情感价值。在学*和使用这个词汇时,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冬至在**文化中的重要性。
1.
【日】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太阳形。轮廓象太阳的圆形,一横或一点表示太阳的光。本义:太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日,太阳之精也。从囗一,象形。 、 《易·说卦》-离为日,为火。 、 《周礼·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正日景求地中。 、 《孟子》-天无二日,太阳也。 、 《列子·汤问》-日初出,大如车盖。
【组词】
日冠、 日昃、 日旸儿、 日月交食、 日头搁山、 日头趖西、 日居月诸
2.
【南】
佛教用语
【组词】
南无
3.
【至】
(象形。从一,一犹地,指事,不去而下来。古文从土,上亦象飞下之形。尾上首下。本义:到来,到达)。
同本义(上古时期多用“至”,中古时期多用“到”)。
【引证】
《说文》-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 、 《论语》-凤鸟不至。 、 《字林》-至,到也。 、 《广韵》-至,到也。 、 《书·牧誓》-王朝至于商郊牧野。 、 《诗·豳风·东山》-我征聿至。 、 《墨子·辞过》-远道不至。 、 《荀子·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论语·微子》-至则行矣。 、 唐·柳宗元《三戒》-至则无可用。 、 汉·王粲《登楼赋》-风雨骤至。 、 《老子·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史记·李将军列传》-孝武帝时,至代相。 、 宋·文天祥《后序》-至通州,几以不纳死。 、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富者不能至。 、 《聊斋志异·狼三则》-前狼又至。 、 清·洪亮吉《治平篇》-至子之世。
【组词】
至旦、 水流至足;至竟、 至止、 无微不至;自春至冬;由东至西;至于、 至乎、 至至、 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