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8:26: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8:26:47
词汇“[氓籍]”在中文中并不常见,经过查询,它可能是一个较为生僻或古旧的词汇,或者是一个特定领域的术语。由于该词汇的资料较少,我将尝试从已有的信息中进行分析。
“氓籍”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源自古代汉语,意指平民的户籍或身份。在古代社会,“氓”通常指平民、百姓,而“籍”则指记录身份、财产等的簿册。
由于“氓籍”是一个较为古旧的词汇,它在现代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在古代文献中,可能会出现这个词来描述平民的身份或地位。
“氓籍”一词可能源自古代汉语,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这个词的使用逐渐减少,现代汉语中很少见到。
在古代**,社会阶层分明,氓籍代表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身份。这个词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
对于现代人来说,“氓籍”可能会引起一种对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反思,以及对平民百姓生活状态的同情。
由于该词汇的生僻性,个人在生活中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或遇到“氓籍”这个词。
在创作中,可以将“氓籍”用于描述一个古代背景的故事,展现主人公从氓籍出身,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情节。
由于该词汇的古旧性,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的户籍簿册、古代服饰等视觉元素,以及古代音乐或戏曲中的某些曲调。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存在类似的概念,如欧洲中世纪的农奴制度,但具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会有所不同。
“氓籍”作为一个古旧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某些特征,对于理解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价值。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语言的演变和文化背景。
1.
【氓】
(会意。从民,亡声。“亡”亦有表意作用,指自彼来此之民。本义:外来的百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自彼来此之民曰氓。-氓,民也。 、 《战国策·秦策》-而不忧民氓。 、 《淮南子·脩务》-以宽民氓。 、 《孟子》-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2.
【籍】
(形声。从竹,耤(jí)声。古书以竹制成,故从“竹”。本义:登记册,户口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籍,簿书也。 、 《周礼·大司马》-乃以九畿之籍。 、 《周礼·小行人》。注:“名位尊卑之书。”-掌邦国宾客之体籍。 、 《左传·成公二年》-非礼也勿籍。 、 诸葛亮《论游户自实》-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 、 明·顾炎武《复庵记》-宫观之籍。
【组词】
籍口、 籍戎、 籍地、 削籍、 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