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8:38: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8:38:35
嗔怪: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责怪或埋怨,通常指的是因为某人的行为或言语而感到不满,但这种不满并不严重,往往带有一定的亲昵或玩笑的成分。
嗔怪的词源较为复杂,其中“嗔”字源自古代汉语,意为生气或愤怒,而“怪”字则意为责备或奇怪。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现代汉语中的“嗔怪”,意指轻微的责备。
在**文化中,嗔怪常常被视为一种亲密的交流方式,尤其是在家庭和亲密关系中。它反映了人际关系中的微妙平衡,既表达不满,又保持关系的和谐。
嗔怪这个词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温暖和亲切的。它让我联想到家庭和朋友之间的温馨互动,是一种充满爱意的责备。
在我的生活中,我经常听到父母对孩子们的嗔怪,这种责备总是带着爱和关心,而不是真正的愤怒。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嗔怪”:
春风轻拂,桃花笑,
她嗔怪,为何迟来?
眼中星光,嘴角弯,
爱意浓,责备轻。
想象一个温馨的家庭场景,母亲对迟归的孩子轻轻嗔怪,声音中带着笑意,这种场景让人感到温暖和舒适。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ease”或“chide”,但这些词在语气和情感上可能与“嗔怪”有所不同。
嗔怪这个词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表达方式,它不仅传达了不满,还保持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嗔怪”是非常重要的,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人际关系中的微妙情感。
1.
【嗔】
(形声。从口,真声。本义:盛大。同“阗”) 同“阗”。盛大。
【引证】
《说文》-嗔,盛气也。从口,真声。 、 《礼记·玉藻》-盛气颠(嗔)实。
2.
【怪】
(形声。从心,圣(kù)声。恠曾为怪的俗字。本义:奇异;奇怪)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怪,异也。 、 《论衡·自纪》-诡于众而突出曰怪。 、 《书·禹贡》-铅松怪石。 、 《山海经·中山经》-苟床之山多怪石。 、 《礼记·祭法》。疏:“庆云之属。”-见怪物 、 《周礼·阍人》-奇服怪民不入宫。 、 《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 、 魏学洢《核舟记》-嘻,技亦灵怪矣哉! 、 《水经注·三峡》-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潄其间。 、 《聊斋志异·促织》-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
【组词】
怪伟、 怪物相、 怪迂、 怪谲
妖精,鬼物。
【引证】
《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 《博物志》-土之怪为獖羊。 、 《西游记》-山高必有怪。
【组词】
鬼怪;妖怪;精怪;神怪、 魔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