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36: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36:13
早稻:字面意思是指在一年中较早时期种植并收获的水稻。通常指的是春季播种,夏季收获的水稻。早稻的生长周期相对较短,对气候条件有一定的要求,适合在温暖湿润的地区种植。
早稻一词源于汉语,由“早”和“稻”两个字组成。在古代农业社会中,早稻是重要的粮食来源,因此这个词在农业相关的文献中频繁出现。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早稻的品种和种植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在*,早稻是传统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早稻的种植和收获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的农事节日和俗,如春耕节等。
早稻让人联想到春天的生机勃勃、农民的辛勤劳动和丰收的喜悦。它代表着希望和新的开始,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个人经历中,早稻可能与童年时在农村的记忆相关,如帮助家人播种或观察稻田的变化。
在诗歌中,早稻可以被描绘为:
春风拂过稻田绿, 早稻初长似翠玉。 农民弯腰播种忙, 期待夏日满仓谷。
早稻的视觉联想可能是绿油油的稻田,听觉联想可能是清晨鸟鸣和农民劳作的声音。
在不同文化中,早稻的概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日本,早稻(早稲)同样是指春季播种的水稻,但在种植技术和品种上可能有所差异。
早稻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农业生产的一部分,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早稻的背景和用法,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农业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1.
【早】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日”,下面是“甲”。“甲”的最早写法象“十”,指皮开裂,或东西破裂。“早”即天将破晓,太阳冲破黑暗而裂开涌出之意。本义:早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早,晨也。 、 《诗·召南·小星》疏-晨初为早。 、 《老子》-是谓老服。 、 唐·韩愈《原毁》-早夜以思。 、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早莺争暖树。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早暮咈吾耳。 、 《聊斋志异·促织》-早出暮归。
【组词】
清早、 明早、 早出晚归、 起早贪黑;早天、 早角、 早朝、 早膳、 早霞、 早堂、 大清早
2.
【稻】
(形声。从禾,舀(yǎo)声。本义:水稻) 同本义。
【引证】
《周礼·职方氏》-其谷宜稻。 、 《诗·小雅·白华》-浸彼稻田。
一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在温暖气候下广泛栽培,种子用作人类主食,谷壳和其它副产品可饲养家畜,稻秆用来造纸。分水稻和旱稻,通常指水稻。子实叫谷子,碾制去壳后叫大米。有糯稻、粳稻、籼稻之分。古以粘者为稻,不粘者为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