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1:29: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1:29:18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如果想要加罪于人,何愁找不到借口”。这个成语强调了当权者或有心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可以随意捏造罪名,不愁找不到理由。
这个成语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揭示权力的滥用或不公正的审判。在口语中,它可能用来表达对某人被不公正对待的同情或对不公正现象的批评。在法律或政治领域,它可能被用来讨论司法不公或政治迫害的问题。
同义词:无中生有、捏造事实、罗织罪名 反义词:实事求是、公正无私、依法办事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原文是“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后来演变为现在的形式。它反映了古代社会中权力斗争和司法不公的现象。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警示人们对于权力滥用的警惕,以及对司法公正的追求。它也反映了社会对于正义和公平的普遍期待。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无奈和悲愤的情感,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冤案和不公正的审判。它提醒人们在面对权力时要保持警惕,同时也激励人们追求正义和公平。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提醒自己在面对不公正的指控时要保持冷静,寻找真相,同时也提醒自己在处理事务时要公正无私,避免滥用权力。
在诗歌中,可以将这个成语融入对历史悲剧的反思,如: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历史长河中冤魂无数。
追求正义路漫漫,
愿光明终将驱散黑暗。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审判场景的画作,画面中的人物表情严肃,背景阴暗,传达出一种压抑和不安的氛围。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低沉、悲壮的旋律,增强成语所表达的情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 find a scapegoat”或“to fabricate charge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类似的含义,即无端指责或捏造罪名。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这个成语深刻揭示了权力滥用和司法不公的问题,它在提醒人们保持警惕的同时,也激励我们追求正义和公平。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社会现象,并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更公正的判断和决策。
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可是,老徐,李自成没有什么罪名,咱们收拾了他,对别人怎么说呀?”“~!”
春秋时期,晋献公宠信骊姬造成申生自杀,重耳与夷吾出逃,国内大乱。夷吾借助秦穆公的兵力回国继位,他对曾经杀死两位国君的里克采取拉拢的策略,又担心他会谋反,就赐死他。里克自知罪责难逃,说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1.
【欲】
(形声。从欠,谷(yù)声。“欠”表示有所不足,故产生欲望。本义:欲望;嗜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俗字亦作慾。-欲,贪欲也。 、 《荀子·正名》-欲者,情之应也。 、 《吕氏春秋·贵生》。注:“生死耳目口鼻也。”-六欲。 、 《论语》。注:“乐色曰欲。”-以欲竭其精。 、 苏洵《六国论》-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 三国魏·刘劭《人物志》-厉而不刚者,则欲夺之也。
【组词】
欲令智昏、 欲障、 欲海、 欲界、 欲心、 欲事、 欲尘
想要;希望。
【引证】
《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 、 《论语·微子》-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 《史记·魏公子列传》-晋鄙…曰:“…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 、 《资治通鉴·汉纪》-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故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组词】
欲踵、 欲待、 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欲速则不达、 欲益反损
2.
【加】
(会意。从力,从口。本义:添枝加叶说假话、虚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加,语相增加也。 、 《左传·襄公十三年》-君子称其功以加小人。 、 《论语》-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 《左传·庄公十年》-弗敢加也。
【组词】
加叶添枝、 加诸、 加诬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罪】
(会意。从辛,从自,言罪人蹙鼻苦辛之忧,自亦声。本义:作恶或犯法的行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秦以辠似皇字,改用罪。-辠,犯法也。 、 《尔雅》-辜辟戾辠也。经传皆以罪为之。 、 《诗·小雅·小明》-畏此罪罟。 、 《易·解卦象下传》-君子以赦过宥罪。 、 《荀子·王制》-无功不赏,无罪不罚。 、 《国语·晋语》-离桓之罪。 、 《史记·陈涉世家》-或闻无罪。 、 《汉书》-恶不忍闻,罪不容诛。 、 诸葛亮《出师表》-治臣之罪。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某知罪矣。
【组词】
罪首、 罪失、 罪眚、 罪瑕、 罪祸、 罪累、 罪悔、 罪殃、 罪辜、 罪衅、 罪例
5.
【何】
(形声。从人,可声。金文,象人负担之形。本义:负荷) 同本义 同: 荷
【引证】
《易·噬嗑》-何校灭耳,凶。 、 《易·大畜》-何天之衢。 、 《诗·商颂·玄鸟》-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 、 《诗·商倾·长发》-何天之休,不競不絿。 、 《管子·小匡》-用此五子者何功。
【组词】
何校、 何劳
6.
【患】
(形声。从心,毌guàn)声。“串”即“毌”(贯)字。本义:担忧,忧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患,忧也。 、 《论语·宪问》-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 、 《春秋·繁露》-书文止于一者谓之忠,持二中者谓之患,患人之忠,不一者也。 、 《国语·晋语》-患货之不足。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患秦兵之来。 、 《世说新语·自新》-患志之不立。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何患不能。
【组词】
患累、 患御、 患忧、 患失
7.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8.
【辞】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辞,讼也。 、 《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善于辞案条教。 、 《书·吕刑》-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