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0:55: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0:55:28
昏头打脑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头脑昏沉,思维混乱。它形容人因为某种原因(如疲劳、醉酒、疾病等)而头脑不清醒,思维不清晰,行为失常。
“昏头打脑”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精神状态描述的一种传统表达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变化,但其基本含义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对精神状态的描述往往与身体健康和心理状态紧密相关。因此,“昏头打脑”这个词汇在描述人的状态时,常常带有一定的负面色彩,暗示着某种不适或不正常的状态。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它让我联想到疲劳、不适和混乱。在表达时,它可以帮助我更准确地描述某些不愉快的经历或状态。
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有一次因为连续加班,我感到昏头打脑,无法集中注意力,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个词汇的实际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星光点点,我却昏头打脑,思绪如麻,无法入眠。”
视觉上,我可以联想到一个人摇摇晃晃地走路,眼神迷离;听觉上,可能是沉重的呼吸声和模糊不清的说话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out of it”或“not all there”,它们也有类似的意思,但文化背景和使用情境可能有所不同。
“昏头打脑”这个词汇在描述人的精神状态时非常形象和准确。它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某些状态,也让我意识到语言在传递情感和体验方面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对于提高沟通的准确性和丰富性至关重要。
祥子几乎没有力量迈出大门坎去。昏头打脑的,脚还在门坎内,借着街上的灯光,已看见了刘姑娘。
1.
【昏】
(会意。从日,从氐(dǐ)省。“氐”是下的意思。合起来表示日已下沉。本义:黄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昏,日冥也。 、 《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虞渊,是为黄昏。 、 《诗·陈风·东门之杨》-昏以为期。 、 《楚辞·思美人》-与曛黄以为期。 、 吴均《与朱元思书》-在昼犹昏。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昏晨之往来。 、 清·袁枚《祭妹文》-风雨晨昏。
【组词】
昏旦、 昏晚、 昏黄
引申为昏暗;无光。
【引证】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天漠漠向昏黑。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过午已昏。
【组词】
昏邓、 昏邓邓、 昏曚、 昏昏
2. 【头】 名词后缀。 方位词后缀。
3.
【打】
量词,指十二个
【组词】
一打火柴、 一打鸡蛋、 一打铅笔
4.
【脑】
(形声。本义:脑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囟头会匘盖也。字亦作腦。-匘,头髓也。从匕,匕,相比著也。巛象发,囟象脑形。 、 《考工记·弓人》-蹙于(脑)而休于气。 、 《素问·五藏生气篇》。注:“脑为髓海。”-其荣发也。 、 《春秋元命苞》-人精在脑。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盐其脑,是以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