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9:57: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9:57:27
“慕尼黑政策”(Munich Policy)通常指的是1938年9月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会议上,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四国领导人签署的《慕尼黑协定》(Munich Agreement)。这一政策的核心内容是英法两国为了维护和平,牺牲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允许德国吞并苏台德地区。这一政策后来被广泛视为绥靖政策的典型例子,即通过妥协和让步来避免冲突,但最终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在文学和口语中,“慕尼黑政策”常被用来比喻在面对侵略或威胁时采取的妥协和让步策略,尤其是在国际关系和政治讨论中。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和国际关系学,这一词汇被用来分析和批评绥靖政策的后果和教训。
“慕尼黑政策”一词源于1938年的《慕尼黑协定》,自那时起,它就成为了绥靖政策的代名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词汇在历史和政治讨论中被广泛使用,用以指代任何形式的妥协和让步。
在20世纪的历史背景下,慕尼黑政策代表了西方民主国家在面对法西斯威胁时的软弱和短视。这一政策在后来的历史评价中被广泛批评,认为它助长了纳粹德国的野心,最终导致了更***的战争。
提到“慕尼黑政策”,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软弱、妥协和失败的策略。这一词汇常常带有负面情感,因为它代表了在面对威胁时未能采取坚决措施的后果。
在个人生活中,这一词汇可以用来比喻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采取的妥协策略,提醒人们在必要时应该坚持原则,不应轻易让步。
在诗歌中,可以将“慕尼黑政策”比喻为在爱情或友情中的妥协和让步,探讨在人际关系中的权衡和选择。
结合历史纪录片或电影片段,可以展示慕尼黑会议的场景,以及随后的历史**,帮助人们更直观地理解这一政策的背景和影响。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慕尼黑政策”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妥协和让步策略在各种历史和政治背景下都有所体现。例如,在东亚历史中,类似的妥协策略也有其特定的历史**和词汇。
“慕尼黑政策”作为一个历史和政治词汇,提醒我们在面对威胁和挑战时,应该审慎考虑妥协和让步的后果。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一词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国际关系和政治决策的复杂性。
1.
【慕】
(形声。从心,莫声。本义:依恋;向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思也。-慕,习也。 、 《礼记·檀弓》-其往也如慕。 、 《孟子·万章》-巨室之所慕。 、
【组词】
慕义、 慕向、 慕企、 慕位、 慕尚、 慕思
2.
【尼】
阻止;阻拦。
【引证】
《墨子》-淫嚣不静,当路尼众。
【组词】
尼行、 尼阻
3.
【黑】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古“囱”字,即烟囱;下面是“炎”(火)字,表示焚烧出烟之盛。合起来表示烟火熏黑之意。本义:黑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黑,火所熏之色也。 、 《小尔雅》-纯黑而反哺者,谓之乌。 、 《易·说卦》-坤为黑。 、 《素问·气交变大论》-黑气乃辱。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郑公孙黑。 、 《左传·昭公元报》-楚公子黑肱。 、 《荀子·大略》-大夫黑弓,礼也。
【组词】
黑气、 黑章、 黑麻、 黑眸、 黑斑、 黑参参
4.
【政】
(会意兼形声。从攴从正,正亦声。攴(pū)敲击。统治者靠皮鞭来推行其政治。“正”是光明正大。本义:匡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政,正也。 、 《论语·有政》马注-政者,有所改更匡正。 、 《墨子·天志上》-必从上之政下。 、 清·秋瑾《致琴文书》-俚句戏呈伯母大人粲政。
【组词】
正己
5.
【策】
(形声。从竹,朿(cì)声。“朿”,指带有芒刺的植物,作“策”的声符,同时兼表字义。本义: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
同本义。引申为驾驭马匹的工具,包括缰绳之类。
【引证】
《考工记·舟人》-軓前十尺而策半之。 、 《礼记·曲礼》-则仆执策立于马前。 、 《左传·文公十三年》-绕朝赠之以策。 、 《左传·襄公十七年》-左师为已短策。 、 《汉书·王褒传》-伤吻敝策。 、 《战国策·赵策》-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 、 唐·韩愈《杂说》-执策而临之。 、 汉·贾谊《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
【组词】
策辔、 策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