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7:40: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7:40:10
“无以复加”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无法再增加”,通常用来形容某种程度或状态已经达到了极限,不能再有任何提高或增加。这个成语强调的是极致和不可超越。
在文学作品中,“无以复加”常用来形容情感的强烈、技艺的高超或事物的完美。在口语中,它可能用来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极度赞赏或惊讶。在专业领域,如艺术评论或技术讨论中,它可以用来描述某项成就或性能的卓越。
同义词:登峰造极、无出其右、至高无上
反义词:微不足道、平平无奇
“无以复加”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古代汉语,其结构和意义在历史演变中保持相对稳定。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极致状态的描述*惯。
在**文化中,追求极致和完美是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念。因此,“无以复加”这个成语在各种文化和社会背景下都被广泛使用,用以表达对卓越成就的赞赏。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畏和赞叹。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各自领域达到极致的人或事物,激发我对卓越和完美的追求。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用“无以复加”来形容一位老师的教学技巧,他的课堂总是充满活力和创意,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月光洒落,无以复加的温柔,抚慰着夜的寂静。”
视觉上,我可以联想到一幅精美的画作,每一笔每一划都恰到好处,达到了艺术的极致。听觉上,我可以联想到一首完美的乐曲,每一个音符都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了音乐的极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eyond compare”或“unparalleled”,它们都传达了无法超越的极致状态。
“无以复加”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帮助我准确地表达极致和卓越的概念。通过深入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以及它在文化和情感上的影响。
其便捷之法,殆~。
公元9年,王莽改汉为新朝,自己称帝,为了显示自己能够建立万世帝业,下令给自己修宗庙,在长安城郊划出数百顷土地开工建设,大臣崔发、张邯讨好他说:“您的宗庙应造得气势恢宏才行,即使千秋万代以后,在后人眼里仍然是无以复加、举世无双的
1.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2.
【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引证】
《说文》-以,用也。 、 《小尔雅》-以,用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 《左传·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 、 蔡元培《图画》-纯以形式。 、 《论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组词】
以手代足、 以疏间亲、 以耳为目、 以指测河
3.
【复】
(形声。小篆字形,下面的意符“攵”,是甲骨文“止”字的变形,表示与脚或行走有关。上面是声符“畐”(fú)的省形,有“腹满”义,在字中亦兼有表义作用。后来繁化,加义符“彳”(chì),表示行走,现在又简化为“复”。本义:返回,回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復,往来也。 、 《易·复》-反复其道。 、 《诗·豳风·九罭》-公归不复。 、 《仪礼·大射仪》-扬触捆復。 、 《易·泰》-无往不復。 、 《书·舜典》-卒乃復。 、 南朝梁《与陈伯之书》-不远而复,先典攸高。 、 《史记·魏公子列传》-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 《公羊传·襄公三十年》-死者不可復生。 、 《书·大传》-旦復旦兮。 、 《论语》-言不可復也。
【组词】
复还
4.
【加】
(会意。从力,从口。本义:添枝加叶说假话、虚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加,语相增加也。 、 《左传·襄公十三年》-君子称其功以加小人。 、 《论语》-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 《左传·庄公十年》-弗敢加也。
【组词】
加叶添枝、 加诸、 加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