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2:30: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2:30:42
“三九天”是一个汉语词汇,特指**农历中的一个寒冷时期。具体来说,它指的是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19天到第27天。这段时间通常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因此“三九天”常用来形容极寒的天气。
“三九天”的词源较为直接,源自农历的计算方式。冬至后的每个九天为一个周期,第三个九天即为“三九天”。这个词汇在历史上一直沿用至今,没有太大的变化。
在*文化中,“三九天”与冬季的养生、保暖等俗紧密相关。例如,人们会通过食用温补的食物来抵御寒冷,或者在室内进行一些传统的保暖活动。
“三九天”给我的情感反应是寒冷和艰苦。它让我联想到冬天的雪景、厚重的衣物和温暖的火炉。这种联想也让我在表达寒冷的情感时更加生动。
在我小时候,每到三九天,家里都会特别注意保暖,晚上会用热水袋暖床,早上则会喝热粥来驱寒。这些经历让我对“三九天”有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三九天”:
三九天里雪纷纷,
寒风刺骨透衣襟。
炉火旁暖酒一杯,
岁月静好话家常。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三九天”的词汇,但类似的寒冷时期在不同语言中都有相应的表达,如英语中的“deep freeze”或“cold snap”。
“三九天”这个词汇在*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描述了一个特定的寒冷时期,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俗和情感联想。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样的词汇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文化背景,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九】
(指事。本义:数词。比八大一的基数)。
同本义。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古人造字以纪数,起于一,极于九,皆指事也。二三四为积画,余皆变化其体。 、 《易·文言》传-乾玄用九,乃见天则。 、 《楚辞·九辨》序-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 、 《管子·五行》-天道以九制。
【组词】
九伯、 小九九、 九九、 九地
3.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