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4:02: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4:02:12
“大睨高谈”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目光远大,言谈高远。它形容人的眼界开阔,谈论的内容深远,具有宏伟的抱负和远大的理想。
在文学作品中,“大睨高谈”常用来形容主人公的志向和抱负,如在历史小说或传记中描述一位领袖或思想家的形象。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赞扬某人有远见或谈论的话题具有深度。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哲学讨论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那些对未来有深刻见解和规划的讨论。
同义词:高瞻远瞩、远见卓识 反义词:鼠目寸光、目光短浅
“大睨高谈”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汉语成语中常见的对仗结构,即“大睨”与“高谈”相互呼应,强调了视觉与言谈的双重深远。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志存高远”和“胸怀天下”,因此“大睨高谈”这样的成语在鼓励人们追求远大目标和理想时经常被引用。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那些有远大抱负和深刻见解的人物,激发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和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描述一位有远见的领导者或一个充满激情的项目讨论时使用这个成语。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大睨高谈者,星辰为伴,夜空为幕,梦想为翼。”
想象一位站在高山之巅,面对广阔天地,大声阐述其宏伟蓝图的人物,这样的场景可以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visionary discourse”或“lofty conversation”,但它们没有“大睨高谈”那种既包含视觉又包含言谈的深远意味。
“大睨高谈”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远大理想和深刻见解的推崇。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深度和表现力。
方将师天老而友地典,与之乎高睨而大谈。
~肯息机?寒蛩四壁一灯微。
1.
【大】
“大夫”、“大王”。
世代。 同: 代
【引证】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
2.
【睨】
(形声。从目,兒(ní)声。本义:斜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睨,视也。 、 《左传·哀公十三年》-余与褐之父睨之。 、 《礼记·中庸》-睨而视之。 、 《庄子·山水》-虽羿逢蒙不能眄睨也。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持其璧睨柱。 、 宋·欧阳修《归田录》-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组词】
睨注、 睨笑、 睨视
3.
【高】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汉字部首之一。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高,崇也,像台观高之形。 、 《易·说卦》传-巽为高。 、 《礼记·乐记》-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 《荀子·劝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 《战国策·魏策》-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 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 《孟子·公孙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清·姚鼐《登泰山记》-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组词】
高平、 高丘、 高坛、 高燥
4.
【谈】
(形声。从言,炎声。本义:说,谈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谭。-谈,语也。 、 《诗·小雅·节南山》-不敢戏谈。 、 《庄子·天运》-三日不谈。 、 《汉书·公孙宏传》-宏为人谈笑多闻。 、 《战国策·齐策》-坐谈问之。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不假仆一二谈也。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谈笑而死。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女子毋多谈。
【组词】
谈笑自若;谈聚、 谈会、 洽谈、 座谈、 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