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8:04: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8:04:51
“水过鸭背”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水流过鸭子的背部。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事情或信息只是表面经过,没有留下深刻印象或实质性的影响,就像水流过鸭背一样,很快就消失了。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物对某些事情的漠不关心或记忆不深刻。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描述学*或工作中的某些内容只是匆匆过目,没有真正理解和吸收。在专业领域,如教育或心理学,它可能用来描述知识的浅层处理或短期记忆。
同义词:过眼云烟、浮光掠影、蜻蜓点水 反义词:铭记于心、深入骨髓、刻骨铭心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都描述了信息或经历在个人心中的不同处理程度,从浅层到深层,从短暂到持久。
“水过鸭背”这个成语的具体词源不详,但它反映了古代**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比喻思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描述人们对待知识和信息的态度的变化。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强调了深入学和持久记忆的重要性。在教育和社会环境中,人们常常被鼓励不仅要学*,还要理解和内化知识,而不是仅仅“水过鸭背”。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轻松和幽默的感觉,因为它用一个生动的自然现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它也带有一种轻微的批评意味,暗示了对事物不够认真或深入的态度。
在个人学经历中,我曾遇到过“水过鸭背”的情况,特别是在面对大量信息或复杂概念时,如果没有及时复和深入思考,很容易就忘记了。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书页翻飞似水流,知识过背不留痕。”
想象一幅画面:一只鸭子在水中游弋,水流轻轻滑过它的背部,不留痕迹。这种场景可以与轻柔的流水声相结合,增强“水过鸭背”的意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ater off a duck's back”,意思相同,都是形容事情对某人没有产生影响。
“水过鸭背”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学和生活中要深入思考和持久记忆,而不是仅仅表面化地处理信息。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帮助我们理解并改善我们的学*方法和态度。
事情已经过去,像~一样,就不要再担心了
1.
【水】
(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间像水脉,两旁似流水。“水”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水的字,或表示江河或水利名称,或表示水的流动,或水的性质状态。本义:以雨的形式从云端降下的液体,无色无味且透明,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分子式为 H2O,是一切生物体的主要成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水,准也。 、 《释名》-水,准也。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 、 《淮南子·天文》-积阴之寒气为水。 、 《书·洪范》-五行一曰水。 、 《左传·桓公元年》-凡平原出水为大水。 、 《礼记·曲礼》-水曰清滌。 、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组词】
水铫、 水头儿、 水湿、 水蛊病、 水中丞、 水落归槽、 水喷桃花、 水镜先生、 水陆杂陈、 水廓、 水涡、 水馆
2.
【过】
古国名 ,在今山东省掖县稍西北近海处。
【引证】
《左传·襄公四年》-处浇于过,处豷于戈。
姓,过国之后。
3.
【鸭】
水禽名。俗称鸭子。
【引证】
宋·苏轼《惠崇-春江水暖鸭先知。 、
》。
4.
【背】
(形声。从肉,北声。本义:脊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背,脊也。 、 《素问·脉要精微论》-背者,胸中之府。 、 《史记·梁孝王世家》-牛足出背上。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 明·魏学洢《核舟记》-左手抚鲁直背。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不呼则杖其背。
【组词】
芒刺在背;背袋、 背花、 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