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9:35: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9:35:32
[状元令] 这个词汇在中文里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或术语,它可能是由两个词组合而成的:“状元”和“令”。
结合起来,“[状元令]”可能指的是与状元相关的命令或规定,或者是某种与状元有关的尊称或荣誉称号。
由于“[状元令]”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较为有限,主要可能出现在文学作品、历史研究或特定的文化活动中。
由于“[状元令]”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其词源和演变不详。
在**传统文化中,状元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象征着学识和才能的巅峰。因此,“[状元令]”可能与这种文化背景相关,代表着一种极高的荣誉或地位。
提到“[状元令]”,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科举制度,以及那种通过艰苦努力获得最高荣誉的情景,带来一种崇高和敬仰的情感。
由于“[状元令]”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应用可能较为有限,主要可能出现在特定的文化交流或历史研究中。
在诗歌中,可以将“[状元令]”作为一种象征,代表最高的成就和荣誉: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状元令下风云起,千古文章第一家。
提到“[状元令]”,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宫廷、科举考试的场景,以及那种庄重和肃穆的氛围。
由于“[状元令]”是一个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词汇,它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
“[状元令]”这个词汇虽然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但它承载了*古代科举文化的深厚内涵,代表着一种极高的荣誉和地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的历史和文化。
1.
【状】
(形声。从犬,爿(pán)声。用具体的动物“犬”表示事物各具形态。本义:犬形)。
同本义。引申为形状,形态。
【引证】
《说文》-状,犬形也。 、 《左传·文公十五年》。谓献其骈肋之状也。-且曰献状。 、 《考工记·桌氏》。杜注:“谓形状。”-凡铸金之状。 、 《聊斋志异》-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 、 郦道元《水经注》-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 、 明·魏学洢《核舟记》-若啸呼状。
【组词】
状类、 粉状;杆状;块状;粒状;絮状;海绵状;奇形怪状
2.
【元】
(会意。从一,从兀。甲骨文字形。象人形。上面一横指明头的部位。上一短横是后加上去的,依汉字造字规律,顶端是一横的,其上可加一短横。本义: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当训首也。-元,始也。 、 《左传·襄公九年》-元,体之长也。 、 《仪礼·士冠礼》-始加元服。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狄人归其元。 、 《左传·哀公十一年》-归国子之元。 、 《孟子》-勇士不忘丧其元。 、 《礼记·曲礼》。注:“头也。”-牛曰一元大武。 、 《新唐书》-吐蕃叛换方炽,敬玄失律,审礼丧元,安可更为西方生事?
【组词】
元首
3.
【令】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象跪在那里听命。从集从人,表示集聚众人,发布命令。本义:发布命令)。
同本义(上对下有所指示)。
【引证】
《说文》-令,发号也。 、 《诗·齐风·东方未明》-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 《孟子·离娄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 、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 、 陈寿《三国志》-令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 《史记·陈涉世家》-召令徒属曰。 、 《战国策·齐策》-乃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