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6:35: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6:35:34
“市头婆”是一个汉语方言词汇,主要在广东地区使用,特别是在广州方言中较为常见。字面意思指的是在市场上卖东西的中老年妇女,通常是指那些在街头摆摊或小店铺里经营的妇女。这个词汇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可能暗示这些妇女的行为粗鲁、吝啬或者市侩。
在文学作品中,“市头婆”可能被用来描绘一个特定的社会阶层或人物形象,反映出作者对这类人物的态度和看法。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那些精明、善于讨价还价的中老年妇女。在专业领域,如社会学或人类学研究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分析特定社会群体的行为模式和经济活动。
同义词“摊贩”和“小贩”更加中性,没有明显的贬义色彩,而“市井妇人”则可能带有一定的社会阶层贬低意味。反义词则代表了与“市头婆”完全不同的社会形象和行为特征。
“市头婆”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简单,直接来源于市场(市)和头(指负责人或主要操作者)以及婆(妇女)的组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贬义色彩可能有所增强,反映了社会对这类人群的特定看法和评价。
在广东地区,特别是广州,市场经济活跃,街头小贩众多,因此“市头婆”这个词汇在当地的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它反映了当地社会对这类经济活动参与者的态度和看法,同时也揭示了社会阶层和经济活动的某些特点。
对于一些人来说,“市头婆”可能唤起对街头生活的记忆,对那些勤劳但可能不太讲究形象的妇女的同情或理解。对于另一些人,这个词汇可能带有贬低的意味,反映了社会对这类人群的偏见。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在市场上经营的中老年妇女,她们可能非常精明,善于经营,但也可能因为生活压力而显得有些吝啬或粗鲁。这些经历可能会加深对“市头婆”这个词汇的理解和感受。
在创作中,可以将“市头婆”作为一个角色,描绘她在市场中的生活,她的喜怒哀乐,以及她与顾客、邻里之间的互动,从而展现这个词汇的多面性和深度。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热闹的市场场景,中老年妇女在摊位前忙碌的身影。结合音乐,可能会联想到市场中的叫卖声、讨价还价的声音,以及背景中可能的市井音乐。
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词汇或概念可能存在,如英语中的“market woman”或“street vendor”,但这些词汇通常不带有贬义色彩。
“市头婆”这个词汇虽然在特定地区和文化中较为常见,但它反映了社会对特定群体的态度和看法。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人们在日常交流中的微妙情感和态度。
1.
【市】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是“之”(往),下面是“兮”,表市场嘈杂声。本义:市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者神农作市,或曰祝融也。-市,买卖之所也。 、 《管子·乘马》-市者,货之准也。 、 《周礼·司市》-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注-因井田以为市,故俗语曰市井。 、 《论语》-肆之市朝。 、 《孟子·梁惠王上》-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 、 唐·白居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歇。 、 明·刘基《卖柑者言》-置于市,贾十倍。
【组词】
市征、 市曹、 市声、 市人、 市吏、 市刑、 市司
2. 【头】 名词后缀。 方位词后缀。
3. 【婆】 ——婆娑。 (形声。从女,波声。本义:舞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