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7:56: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7:56:25
潜形匿影 的字面意思是指隐藏形迹,不让人看见。基本含义是指某人或某物隐藏起来,不显露出来,不为人所知。
在文学作品中,潜形匿影 常用来形容人物或事物的隐秘行动,如侦探小说中的秘密行动者。在口语中,这个词组可以用来形容某人低调或不张扬。在专业领域,如军事或**活动中,这个词组描述的是隐蔽行动和隐秘策略。
潜形匿影 由“潜形”和“匿影”两个词组成,其中“潜形”意为隐藏形体,“匿影”意为隐藏影子。这个词组在古代汉语中已有使用,现代汉语中仍然保留其原始意义,但在使用频率上可能不如古代频繁。
在传统文化中,潜形匿影** 常与隐士或侠客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这些人物往往不愿暴露身份,行事低调,追求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方式。
潜形匿影 这个词组给人以神秘和隐秘的感觉,可能会联想到侦探、**或隐士等形象,带来一种探索和好奇的情感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潜形匿影 可以用来形容那些不喜欢在公众场合露面的人,或者在某些情况下需要保持低调的行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月光下,他潜形匿影,
如夜风轻拂,不留痕迹。
潜形匿影 可以联想到夜晚的黑暗、寂静无声的环境,以及隐秘行动时的轻微脚步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stealthily" 或 "invisibility",但这些词汇更多强调的是行动的隐秘性或不可见性,而不是完全的隐藏和匿名。
潜形匿影 是一个富有诗意和神秘感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一种行为方式,也反映了人们对于隐秘和未知的好奇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词组可以增加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深度。
为民者以寇戎视其吏,潜形匿影,日虞怀壁之为殃。
大;略以为千里而袭人必~,乘其不备,而后可以得志。
1.
【潜】
(形声。本义:没入水中,而且在水下活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朱骏声按:没水以涉曰潜。-潜,涉水也。 、 《易·乾龙》-潜龙。 、 《诗·小雅·正月》-潜虽伏矣。 、 曹植《情诗》-游鱼潜绿水。 、 《书·洪范》-沈潜相克。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潜龙腾渊。
【组词】
潜水
2.
【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形,象形也。 、 《庄子·天地》-物成生理谓之形。 、 《易·屯》-雷雨之动满形。 、 《礼记·乐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 《孟子》-形色天性也。 、 《史记·太史公自序》-形者,生之具也。 、 《列子·说符》-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 、 《后汉书·张衡传》-形似酒尊。 、 、 《聊斋志异·促织》-形若土狗。 、 明·魏学洢《核舟记》-因势象形。
【组词】
形物、 条形;线形;方形;圆形;球形;梯形;三角形;正方形;多角形;多边形;口形;体形
形体,实体。
【引证】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可以隐形。 、 唐·刘禹锡《陋室铭》-无案牍之劳形。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山岳潜形。 、 蔡元培《图画》-钩勒形廓。
【组词】
形寂、 形响、 形解、 有形;无形;整形;形生、 形性、 形训
3.
【匿】
(形声。从匚(xǐ),若声(上古读音与匿声相近)。“匚”表示有所藏。本义:隐藏,躲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匿,亡也。 、 《广雅》-匿,藏也。 、 《左传·宣公十五年》。注:“亦藏也。”-瑾瑜匿瑕。 、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注:“藏也。”-而知匿其暱。 、 《论语》。皇疏:“藏也。”-匿怨而友其人。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引车避匿。
4.
【影】
(形声。从彡,景声。彡(shān),毛饰花边形。本义:影子;因挡住光线而投射的暗影)。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影,形影。 、 《吕氏春秋·功名》-犹表之与影。 、 《淮南子·修务》-吾日悠悠惭于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