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4:50: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4:50:24
叹号(也称为感叹号)是一种标点符号,用于表示强烈的情感或惊讶。它在书面语中通常表示说话者或作者的强烈情感,如惊讶、喜悦、愤怒或命令。
叹号起源于拉丁语中的“io”,表示喜悦的呼喊。在中世纪的手稿中,它最初是一个小的“i”写在“o”的上方。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演变成了现代的感叹号形状。
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中,叹号的使用习惯有所不同。例如,在一些亚洲语言中,叹号的使用可能不如在英语中频繁,反映了不同文化对表达情感的偏好和规范。
叹号常常让我联想到强烈的情感爆发,如在电影中的高潮场景或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时刻。它提醒我,语言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也是表达和分享情感的重要方式。
在我的写作中,我经常使用叹号来强调某些重要的观点或情感。例如,当我描述一次难忘的旅行经历时,我会用叹号来表达我的兴奋和喜悦。
在诗歌中,叹号可以用来打破常规的节奏,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风啊,你为何如此狂野! 星辰,你为何如此遥远!
叹号在视觉上让我联想到一个垂直的冲击波,而在听觉上,它让我想到一声尖锐的呼喊或突然的停顿。
在不同的语言中,叹号的形状和使用方式基本相同,但其使用的频率和语境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西班牙语中,叹号在句首和句尾都有使用,以强调情感。
叹号是一个强大的标点符号,它不仅帮助我们表达强烈的情感,还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在我的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叹号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它帮助我更有效地传达我的情感和观点。
1.
【叹】
(形声。从欠(另一繁体从“口”),“難”省声。欠,打呵欠,与出气有关。本义:叹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叹,吞叹也。一曰太息也。 、 《墨子·备梯》-禽子再拜而叹。 、 《礼记·坊记》-戏而不叹。 、 《庄子·秋水》-望洋向若而叹。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皆叹惋。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默叹曰。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婉贞微叹曰。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叹借者之用。
【组词】
叹气嗐声、 叹恨、 叹憾、 叹笑、 叹悔、 叹喟、 叹嗟、 叹想、 叹诧、 长叹;叹一口气
2.
【号】
扬言有。
【引证】
《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
【组词】
口喧佛号
命令,发令。
【引证】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发枪之号。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明诏大号。
【组词】
号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