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2:10: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2:10:16
卧龙自然保护区 是指位于四川省阿坝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的一个大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该保护区成立于19*3年,是**最早的四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大熊猫栖息地之一。
在文学语境中,卧龙自然保护区可能被描绘为一个神秘而充满生机的自然世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象征。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它来指代一个生态环境保护的典范。在专业领域,如生态学、动物学,卧龙自然保护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用于研究大熊猫的生态*性、保护策略等。
同义词:大熊猫保护区、生态保护区 反义词:城市化地区、工业区
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名称来源于其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卧龙"一词在**文化中常用来形容隐匿的英才或神秘的力量,这里可能暗指保护区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珍稀动物。
在**,卧龙自然保护区是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象征。它不仅是一个自然保护区,也是教育和科研的重要基地,对于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卧龙自然保护区给人以宁静、和谐与希望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大自然的美丽、生物的多样性以及人类与自然共存的可能性。
个人可能会有参观卧龙自然保护区的经历,亲眼见到大熊猫和其他珍稀动物,这种经历会加深对自然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在诗歌中,可以将卧龙自然保护区描绘为一个神秘的绿色王国,是大自然最后的避难所,是所有生灵的家园。
结合图片,卧龙自然保护区可能让人联想到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溪流和悠闲的大熊猫。听觉上,可能是鸟鸣、风声和溪水潺潺。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自然保护区可能被称为“国家公园”或“生物圈保护区”,但其核心价值——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是普遍认同的。
卧龙自然保护区不仅是一个地理名称,更是一个生态保护的象征,它提醒我们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必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态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
【卧】
(会意。从人臣。“臣”是竖立的眼睛。本义:人伏在几案上休息,眼睛呈竖立形)。
同本义。
【引证】
《孟子》。焦循正义:“卧与寝异,寝于床,卧于几。统言之则不别。”-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一生伏案卧。
2.
【龙】
(象形。甲骨文,象龙形。本义: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同本义。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作雨。
【引证】
《说文》。徐铉注:“象宛转飞动之貌。”饶炯注:“龙之为物,变化无端,说解因着其灵异如此,以能升天,神其物,而命之曰灵。”-龍,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 《易·乾》-飞龙在天。 、 《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 《孔子家语·执辔》-甲虫三百有六十,而龙为之长。 、 刘向《新序·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
【组词】
龙工、 龙公、 龙渊、 龙章、 龙蛇、 龙文、 龙伯、 龙沼、 龙旌凤翣、 龙门
3.
【自】
(象形。小篆字形。象鼻形。“自”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鼻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许谓自与鼻义同音同,而用自为鼻者绝少也。”-自,鼻也。
4.
【然】
(会意兼形声。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本义:燃烧)。
同本义。“然”是“燃”的本字。
【引证】
《说文》-然,烧也。
5.
【保】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用手抱孩子形。金文写作从“人”从“子”。后来为了结构的对称,小篆变成“保”,使人不能因形见义了。本义:背子于背)。
同本义。
【引证】
唐兰《殷墟文字记》-负子于背谓之保,引申之,则负之者为保;更引申之,则有保养之义。然则保本象负子于背之义,许君误以为形声,遂取养之义当之耳。
6.
【护】
(形声。从言,蒦(huó)声。本义:保卫;保护)。
同本义。
【引证】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吏护还之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吾欲护汝。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从我杀贼护家室。 、
【组词】
护队、 护藏、 护梁、 护镜
7.
【区】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品在匚中。“品”表示许多物品。“匚”(fāng),盛物的器具。本义:收藏)。
隐匿。
【引证】
《说文》-区,踦区,藏匿也。 、 《左传·昭公七年》-吾文君文王作仆区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