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10: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10:52
“怨仇”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怨”和“仇”。字面意思是指因不满或受到伤害而产生的深切仇恨。基本含义是指人与人之间因某种原因而形成的长期敌对情绪或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怨仇”常用来描述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如家族恩怨、爱情背叛等。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形容日常生活中的小摩擦或长期的不和。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可能会探讨怨仇对个体或群体行为的影响。
同义词中,“仇恨”强调的是强烈的敌对情绪,“怨恨”则更多指因不满而产生的长期怨气,“敌意”则侧重于敌对的态度。反义词中,“和解”指消除敌意,恢复友好关系,“友好”和“亲善”则强调积极正面的交往态度。
“怨”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原意为心中不满,后引申为怨恨。“仇”字古已有之,最初指敌人,后泛指因某种原因而产生的敌对情绪。两个字组合成“怨仇”,强调了因不满而产生的深切仇恨。
在**传统文化中,“怨仇”常常与家族恩怨、江湖义气等元素联系在一起,反映了社会关系中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也常被用来描述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
“怨仇”这个词给人一种沉重和压抑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长期的痛苦和无法释怀的情感。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会影响人们对冲突的处理方式,倾向于采取更为激烈或极端的手段来解决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因误解或利益冲突而产生的怨仇。例如,两个朋友因为一次误会而产生了隔阂,长期的怨仇使得他们难以和解。
在诗歌中,可以将“怨仇”融入到描述复杂情感的诗句中:
月光下,怨仇如影随形, 心中的刺,难以拔除。 岁月流转,恩怨难消, 只愿时光,能抚平一切。
在视觉上,“怨仇”可能让人联想到阴暗的色调、扭曲的面孔或紧握的拳头。在听觉上,可能会让人想到低沉的音乐或激烈的争吵声。
在英语中,“怨仇”可以对应为“grudge”或“animosity”。这些词汇在英语文化中也用来描述长期的敌对情绪,但可能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体验。
“怨仇”这个词在汉语中承载了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它不仅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敌对状态,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关系的多样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恰当使用“怨仇”这个词,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描述人际关系。
1.
【怨】
(形声。从心,夗(yuàn)声。本义:怨恨;仇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怨,恚也。 、 《论语》。皇疏:“恨也。”-曰怨乎。 、 《贾子道术》-施行得理,谓之德。反德为怨。 、 《淮南子·说山》-不怨人取之。 、 《汉书·李广苏建传》-天子甚怨。 、 清·黄宗羲《原君》-人怨恶其君。 、 清·张廷玉《明史》-怨颇兴。 、 孙文《序》-怨愤所积。
【组词】
怨怅、 怨谤、 怨恶、 怨艾、 怨詈、 恩怨、 宿怨、 怨痛
2.
【雠】
(形声。从言。雔(chóu)声。本义:应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以言相当也。-雠,犹应也。 、 《三苍》-雠,对也。 、 《诗·大雅·抑》-无言不雠。 、 《左传·僖公五年》-忧必雠也。 、 《战国策·赵策一》-著之盘盂,属之雠柞。
【组词】
雠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