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7:45: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7:45:33
“气杀钟馗”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因为生气而使钟馗(中国民间传说中的捉鬼大师)都无法忍受或处理。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人的愤怒或情绪激动到了极点,以至于连传说中的捉鬼大师都无法平息。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物的情绪爆发,如小说、戏剧中的冲突场景。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形容自己或他人的极度愤怒。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人际关系研究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描述极端的情绪反应。
同义词:怒不可遏、怒发冲冠、怒火中烧 反义词:心平气和、和颜悦色、和气生财
“气杀钟馗”这个成语源自中国民间传说,钟馗是捉鬼的象征,因此当某人的愤怒连钟馗都无法处理时,说明其愤怒程度极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描述极端的情绪状态。
在中国文化中,钟馗是一个正义和力量的象征,因此“气杀钟馗”这个成语也带有一定的文化色彩,强调了情绪的强烈和不可控。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强烈的,它让我联想到极度愤怒和失控的场景,这种情绪的爆发往往是戏剧性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目睹过一次因为误解而引发的激烈争吵,当时的情况可以用“气杀钟馗”来形容,因为双方的愤怒几乎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他的怒火如狂风,气杀钟馗,无人能挡。”
视觉上,我可以想象一个愤怒的人,面部扭曲,眼神凶狠,仿佛连钟馗的画像都在颤抖。听觉上,可能是激烈的争吵声或重重的摔门声。
在西方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o angry that even God couldn't help”(如此愤怒以至于连上帝都无法帮助)。
“气杀钟馗”这个成语深刻地描绘了极端情绪的状态,它在文学和日常交流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不仅能够丰富我的语言表达,还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情绪问题。
清·樵玉山人《钟馗捉鬼传》载:唐代人钟馗,考取了状元,但由于相貌丑陋,皇帝打算另选。于是钟馗气愤之极,自刎而死。
他们就是专和我作对,一个个都像个“~”。
传说唐朝时期有一个难看的书生钟馗,他家境不是太好,但刻苦读书,终于考取了状元,家人十分高兴。皇帝嫌他长得丑陋,就打算另选别人。钟馗听说后气愤至极,于是自杀身亡,后来他成为传说中的疾恶如仇的捉鬼大师
1.
【气】
(象形。甲骨文、小篆字形。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气”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云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气,云气也。 、 《礼记·月令》-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 《考工记·总目》-地有气。 、 《史记·项羽本纪》-望其气。 、 、 清·方苞《狱中杂记》-窗以达气。
【组词】
气朔、 气祲、 气纬、 气晕
2.
【杀】
(形声。从殳,杀声。古字作“杀”,甲骨文字形,在人(大)的下方做上一个被剁的记号,表示杀。殳(shū):兵器。从殳表示与杀有关。本义:杀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殺,戮也。 、 《墨子·三辩》-武王胜殷杀纣。 、 《吕氏春秋·仲秋》-杀气浸盛。 、 《考工记·冶氏》-为杀矢。 、 《谷梁传·昭公十三年》-杀其君,虔于乾溪。 、 《孟子·梁惠王上》-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子罕杀宋君而夺政。 、 陶潜《桃花源记》-设酒杀鸡作食。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组词】
杀猪;杀鸡;杀戒、 杀坏、 杀落、 杀坯、 杀鸡扯脖、 杀人灭口
3.
【钟】
(形声。左形,右声。鐘:本义:古代打击乐器,青铜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杨树达曰:“钟者,可捶之物。”-钟,乐钟也。 、 《广雅·释器》-钟,铃也。 、 《礼记·明堂位》-垂之和钟。 、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钟音之器也。 、 《淮南子·本经》-大钟鼎。 、 《国语·周语》-细钧有乐,钟兑音也。 、 宋·苏轼《石钟山记》-声如洪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