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49: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49:06
堕珥遗簪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掉落的耳环和遗失的发簪”。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女子在欢乐或放纵的场合中,因为过于忘情而遗失了饰品,比喻女子放纵忘形,不拘小节。
在文学作品中,堕珥遗簪 常用来描绘宴会或节日中女子的欢乐场景,强调她们的忘我状态。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古代生活或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故事时,它是一个生动的表达方式。
堕珥遗簪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诗词和小说,用以描绘女子在特定场合下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子的行为举止常被要求符合一定的规范。堕珥遗簪 这个成语反映了在特定欢乐场合下,女子可以暂时放下这些规范,享受自由和快乐。
这个成语给人以轻松愉快的联想,让人想到古代女子在节日或宴会上的欢乐场景,充满了诗意和浪漫。
在描述古代宫廷或贵族生活的历史小说中,我曾使用过“堕珥遗簪”这个成语来描绘一个公主在春日宴会上的欢乐情景,增强了场景的生动性和历史感。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节日的诗歌时,我使用了“堕珥遗簪”来描绘女子们的欢乐:
春风拂面笑语盈,
堕珥遗簪乐无边。
花间一曲醉人心,
忘却尘世烦忧情。
想象一幅画面:春日花园中,女子们身着华服,欢声笑语,耳环和发簪在阳光下闪耀,随着她们的舞动而掉落。这样的场景充满了视觉和听觉的美感。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etting one's hair down”,意指放松和享受,但没有直接对应“堕珥遗簪”这样具体的视觉形象。
堕珥遗簪 这个成语虽然不常用于现代口语,但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动的形象使其在文学和历史描述中仍占有一席之地。了解和使用这样的成语,不仅能够丰富语言表达,还能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
~想无限,华胥犹见梦回人。
1.
【堕】
损毁;败坏。
【引证】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堕军实而长寇仇。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不能以游堕事。
【组词】
堕圮、 堕泥、 堕域、 堕突
2.
【珥】
中国古代的珠玉耳饰。
【引证】
《苍颉篇》。按,玉之似珠圆者。”-珥,珠在珥也。耳珰垂珠者曰珥。 、 《史记·李斯传》-傅玑之珥。 、 《列子·周穆王》-设笄珥。
日、月两旁的光晕,即位于太阳或月亮两侧并凸向太阳或月亮的光弧,与虹的片段相似,与晕相切。
【引证】
《隋书》-月晕有两珥,白虹贯之。
3.
【遗】
(形声。从辵(chuò),贵声。本义:遗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遗,亡也。 、 《释言》-遗,离也。 、 《易·泰》-不遐遗。 、 《左伟·成公十六年》。注:“失也。”-君惟不遗德刑。 、 《列子·说符》。注:“弃也。”-得人遗契者。 、 汉·贾谊《过秦论》-亡矢遗镞。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 、 唐·韩愈《师说》-小学而大遗。 、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行若遗。
【组词】
遗簪坠屡、 遗佚、 遗逸、 遗宝、 遗简
4.
【簪】
(形声。从竹,賛(zǎn)声。古文字形,象针形头饰形。本义:簪子。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 同本义。
【引证】
《韩非子》-周主亡玉簪,令吏求之,三日不能得也。 、 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组词】
簪冕、 簪绂、 簪裾、 簪缨缙绅
插戴在头上。
【引证】
《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乃簪一花。
【组词】
簪朵、 簪挂、 簪星曳月、 簪冠、 簪花、 簪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