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3:04: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3:04:02
惰力:这个词汇通常指的是一种不愿意改变或行动的倾向,即由于惯性或懒惰而保持现状的状态。在物理学中,“惰力”可以指物体保持其**状态或静止状态的倾向,即惯性。在日常生活中,它更多地被用来描述人的心理状态,即不愿意做出改变或采取行动的倾向。
“惰力”一词源自拉丁语“inertia”,最初在物理学中用来描述物体的惯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被引申到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用来描述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在许多文化中,惰力被视为一种负面特质,与缺乏动力和目标相关联。在鼓励个人成长和自我提升的社会中,惰力通常被认为是需要克服的障碍。
惰力可能引起一种消极的情感反应,如挫败感或失望。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停滞不前、缺乏进步和机会流失。
在个人生活中,惰力可能表现为对新挑战的回避,或者是对日常任务的拖延。例如,一个人可能因为惰力而迟迟不开始锻炼计划,尽管他知道这对健康有益。
在诗歌中,惰力可以被描绘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束缚着人们的梦想和愿望:
惰力如锁,紧缚心灵, 梦想之翼,难以展翔。 改变之门,紧闭不启, 唯有动力,能破此障。
视觉上,惰力可能让人联想到静止的画面,如停滞的水面或静止的钟表。听觉上,它可能与沉默或缺乏活力的声音相关联。
在不同语言中,描述惰力的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概念——不愿意改变或行动的倾向——是普遍存在的。例如,英语中的“inertia”和“laziness”都可以用来描述类似的概念。
惰力是一个多面向的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和领域中有着不同的应用。了解和识别惰力对于个人成长和自我提升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并克服阻碍我们前进的障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惰力的含义和用法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量,并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
1.
【惰】
(形声。从心,隋省声。本义:不恭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惰,不敬也。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滕成公来会葬,惰而多涕。 、 宋·苏轼《教战守策》-今者治平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
【组词】
惰傲、 惰慢、 惰肆、 惰骄、 惰偷
2.
【力】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力,筋也。像人筋之形。 、 《礼记·礼运》。注:“筋骸强者也。”-其行之以货力。 、 《汉书·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力农数耘。 、 《诗·邶风》-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 、 《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组词】
四肢无力、 力人、 力尽神危、 力软筋麻、 力屈、 力尽、 力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