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4:41: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4:41:58
“滥行”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过度或无节制地进行某种行为,尤其是指那些不恰当或不合理的过度行为。基本含义通常带有负面评价,暗示行为超出了正常或合理的范围。
在文学中,“滥行”可能用来描述一个角色过度的情感表达或行为,如“他对权力的滥行导致了王国的衰败”。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来批评某人的过度行为,例如“他对朋友的滥行请求让人感到厌烦”。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伦理学,“滥行”可能指违反职业道德或法律规定的行为。
同义词中,“滥用”更强调对权力或资源的错误使用,而“放纵”则更多指个人行为的自我放任。反义词则强调行为的合理性和节制。
“滥行”一词源自汉语,由“滥”和“行”两个字组成。“滥”字古汉语中意为过度、无节制,“行”则指行为或行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滥行”逐渐被用来描述各种过度或不合理的行为。
在**文化中,“滥行”常常与道德评价相关联,特别是在讨论权力、金钱或个人行为时。它反映了社会对于行为合理性和道德规范的重视。
“滥行”一词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不负责任、自私或破坏性的行为。它可能引发对行为后果的担忧和对行为者的批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某些人的滥行行为,如过度消费、滥用职权等,这些行为往往会对周围人或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他的滥行如同狂风,吹散了友谊的花朵。”
视觉上,“滥行”可能让人联想到混乱的场景或无序的状态。听觉上,可能与嘈杂或不和谐的声音相关联。
在英语中,“滥行”可以对应为“abuse”或“excess”,但这些词汇在语境和用法上可能有所不同。例如,“abuse”更侧重于滥用权力或资源,而“excess”则更广泛地指任何过度行为。
“滥行”是一个具有强烈负面色彩的词汇,它提醒我们在行为上应保持节制和合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滥行”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批评和评价不当行为。
1.
【滥】
(形声。从水,监声。本义:浮起,浮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滥,泛也。 、 《荀子·子道》-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 、 《尔雅·释水》-滥泉正出。 、 《列子·黄帝》-滥水之潘为渊。
2.
【行】
(会意。从彳,从亍。本义:走路,行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行,人之步趋也。 、 《广雅》-行,往也。 、 《易·复》-中行独复。 、 《诗·邶风·击鼓》-我独南行。 、 《诗·小雅·大东》-行彼周行。 、 《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 、 蔡邕《独断》-天子以四海为家,故谓所居为行在所。 、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庄子·逍遥游》-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 、 《世说新语·自新》-行数十里。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与偕行。
【组词】
出行、 远行、 行三坐五、 行学、 行行、 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