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9:49: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9:49:46
“乡民”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居住在乡村的居民。在现代汉语中,它通常指代那些生活在农村地区的人们,与“城市居民”相对。
“乡民”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乡”(乡村)和“民”(居民)组成。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的含义和使用场景也在不断演变,从最初的单纯指代乡村居民,到后来可能带有一定的社会阶层或地域色彩。
在**传统文化中,乡民往往被赋予朴实、勤劳和坚韧的品质。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城乡差距的扩大,乡民有时也可能被视为相对落后或不发达的象征。
“乡民”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宁静的田园风光、淳朴的人际关系和传统的生活方式。它也可能引发对农村发展、城乡差距等社会问题的思考。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个乡村支教项目中与乡民们有过深入的交流。他们的热情、坚韧和对教育的重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乡民”:
晨曦中,乡民的脚步轻柔, 田野间,播种希望的种子。 他们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 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流淌。
想象一幅画面:清晨的乡村,乡民们开始一天的劳作,鸟鸣声、牛铃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和谐的田园画卷。
在英语中,“乡民”可以对应为“countryfolk”或“rural dwellers”。不同文化中,对乡村居民的看法和描述可能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乡村生活的某种理想化或现实化的描绘。
“乡民”这个词不仅指代了一群特定的人群,也反映了社会对乡村生活的认知和态度。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有助于我更全面地理解社会结构和文化差异。
1.
【乡】
(会意。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鄉’和‘饗’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饗”的古字)。
“乡”假借为行政区域名。
【引证】
《说文》-乡,国离邑民所封乡也。啬夫别治封圻之内六乡六卿治之。 、 《周礼·大司徒》。注:“万二千五百家。”-五州为乡。 、 《广雅》-十邑为乡,是三千六百家为一乡。 、 《礼记·王制》-习乡尚齿。 、 《庄子·逍遥游》-行比一乡。 、 《左传·庄公十年》-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