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4:14: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4:14:06
词汇“五诰”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源自古代文献,主要出现在中国古代的法律和历史文献中。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五诰”进行分析:
“五诰”是指古代中国周朝时期,周公旦为巩固周朝统治,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文书,包括《康诰》、《酒诰》、《梓材》、《召诰》和《洛诰》。这些文书主要用于教导和警示诸侯及官员,强调忠诚、节俭、公正等价值观。
在文学和历史学术领域,“五诰”常被提及,用以研究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政治思想。在口语中,这一词汇几乎不使用,除非是在专门的历史或法律讨论中。
“五诰”一词源自《尚书》,是古代中国文献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文书的内容和形式对后世的法律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古代,法律文书如“五诰”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这些文书的制定和传播,对维护周朝的稳定和统一起到了关键作用。
对于研究古代中国历史和法律的学者来说,“五诰”可能引发对古代智慧和法律精神的敬仰。对于一般读者,可能更多地联想到古代的严肃和庄重。
由于“五诰”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历史术语,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使用或接触到这一词汇。
在创作历史题材的小说或剧本时,可以引用“五诰”来增强作品的历史真实感和文化深度。
想象古代官员在朝堂上宣读“五诰”的场景,可能伴随着庄重的音乐和严肃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法律或道德训诫文献也存在,如古罗马的《十二表法》,它们在各自的文化和历史中扮演了类似的角色。
“五诰”作为一个历史术语,虽然在现代生活中不常用,但它在研究中国古代法律和政治思想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了解“五诰”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治理方式和文化传统。
1.
【五】
(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 《诗·齐风·南山》-葛屦五两。 、 《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四加一的和。
【引证】
《广韵》-五,数也。 、 《书·舜典》-五载一巡守。 、 唐·李朝威《柳毅传》-塞其五山。 、 宋·苏洵《六国论》-五战于秦。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起则五六揖。 、 清·方苞《狱中杂记》-监五室。
2.
【诰】
(形声。从言,告声。本义:告诉)。
同本义,上告下曰诰。
【引证】
《说文》。段注:“以言告人,古用此字,今则用告字。以此诰为上告下之字。”-诰,告也。 、 《说文通训定声》-按,上告下之义,古用诰,秦复造诏安当之。 、 《书·太甲下》-伊尹申诰于王。 、 《易·姤》-后以施命诰四方。 、 《列子·杨朱》注-告上曰告,发下曰诰。 、 《书·序》-雅告奥义。 、 《荀子·大略》。注:“诰誓以言辞相诫约也。”-诰誓不及五帝。 、 《书·大诰》释文-至秦又造诏字以当之。
【组词】
诰命夫人、 诰授、 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