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07: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07:02
“取法乎上”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效法于上”,即以高标准的榜样为学对象。这个成语强调在学和模仿时,应该选择最优秀、最高水平的对象,以此来提升自己的水平和境界。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鼓励人们追求卓越,不满足于平庸。在口语中,它可以用来建议某人向行业内的顶尖人物学*。在专业领域,如教育、艺术、体育等,这个成语被用来强调高标准的重要性。
同义词中,“效法”和“模仿”更侧重于行动上的跟随,而“学*”和“借鉴”则更强调吸收和应用。反义词则表达了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态度。
“取法乎上”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这句话说明了如果以高标准为学对象,最终可能只能达到中等水平;如果以中等标准为学对象,最终可能只能达到低等水平。这强调了选择学*对象的重要性。
在*传统文化中,追求卓越和不断提升自我是一种美德。这个成语反映了儒家文化中“学而优则仕”的理念,即通过不断学和提升自己,最终达到社会的高位。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它鼓励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不满足于现状。在思维和表达中,它提醒我们要有远大的志向和不懈的努力。
在个人学或职业发展中,我常常提醒自己要“取法乎上”,无论是阅读书籍、学技能还是观察他人,都要选择最优秀的榜样,以此来不断提升自己。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取法乎上,志在高山,不畏浮云遮望眼。”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攀登高峰的画面,象征着不断追求更高目标的过程。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激励人心的音乐,如史诗般的背景音乐,激发人们的斗志。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im high”或“reach for the stars”,都表达了追求高远目标的意愿。
“取法乎上”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一种学方法,也是一种生活态度。通过不断追求卓越,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境界,实现个人价值。
汝当更求古之哲王以为师,如吾,不足法也。夫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
诗宗韩、杜、苏三家,自是~之意。
1.
【取】
(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本义:割下左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取,捕取也。 、 《周礼》-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 《资治通鉴·唐纪》-取吴元济。
2.
【法】
(会意。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从“廌”(zhì),即解廌,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据说,它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能用角去触理曲的人。基本义:刑法;法律;法度)。
同基本义。
【引证】
《说文》-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会意。 、 《易·蒙》-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 《书·吕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 《盐铁论·诏圣》-法者,刑罚也。所以禁强暴也。 、 《管子·心术》-杀戮禁诛谓之法。 、 《大戴礼记》-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 《史记·陈涉世家》-失期,法当斩。 、 《吕氏春秋·察今》-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度则悖。
3. 【乎】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声音上扬,下面的符号表示舒气。“乎”是“呼”的本字。当“乎”借作语气词、介词用之后,就另造了一个从“口”的形声字“呼”。本义:吐气)。 同本义。
4. 【上】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