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3:56: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3:56:24
“主动力”一词通常指的是具有推动、引导或控制事物发展方向的能力或力量。它强调的是主动性和积极性,与被动或消极相对。
“主动力”一词在中文中由“主动”和“力”两个词组成,强调的是主动的行为和力量。在语言的发展中,这个词逐渐被用来描述那些能够主动推动事物发展的人或力量。
在强调个人主义和竞争的社会文化中,“主动力”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品质,因为它代表了个人或组织在面对挑战时的积极态度和能力。
“主动力”这个词给人带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那些勇于面对挑战、不断前进的人或事物。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团队项目中担任领导角色,通过展现主动力,成功推动了项目的进展,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主动力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将“主动力”融入到描述自然界或人类活动的场景中,如“春风的主动力,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员奋力冲刺的画面,音乐中可以联想到激昂的进行曲,这些都能激发“主动力”的联想。
在英语中,“主动力”可以对应为“driving force”或“initiative”,在不同的文化中,这个词的强调点和使用场景可能有所不同。
“主动力”是一个强调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主动力”这个词,有助于我更好地表达积极的态度和行为。
1.
【主】
件,桩。
【引证】
《儒林外史》-放着这样一主大财不会发,岂不是如入宝山空手回。
灌入 同: 注
【引证】
《荀子》-主量必平,似法。
2.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
3.
【力】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力,筋也。像人筋之形。 、 《礼记·礼运》。注:“筋骸强者也。”-其行之以货力。 、 《汉书·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力农数耘。 、 《诗·邶风》-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 、 《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组词】
四肢无力、 力人、 力尽神危、 力软筋麻、 力屈、 力尽、 力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