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1:16: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1:16:37
沼池:指地面上积聚的水体,通常是浅水区域,可能由雨水、地下水或河流溢出形成。沼池通常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是湿地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沼池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沼”指积水的地方,“池”则指人工挖掘的水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合并使用,泛指自然形成的积水区域。
在**传统文化中,沼池常与自然景观和田园生活联系在一起,如古代诗词中常提到的“荷塘月色”。在现代社会,沼池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议题。
沼池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可能是复杂多样的,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有对潜在危险的警惕。它可能唤起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对生态平衡的思考。
在个人经历中,沼池可能是一次户外探险的目的地,或是童年记忆中与朋友嬉戏的地方。它承载着个人的情感和记忆。
在诗歌中,沼池可以被描绘为“静谧的水镜,映照着天空的蓝”,在故事中,它可以是一个隐藏秘密或宝藏的地方。
沼池的视觉联想可能是清澈的水面、周围的绿色植被和偶尔掠过的水鸟。听觉上,可能是蛙鸣和风吹过芦苇的声音。
在不同文化中,沼池的象征意义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方文化中,沼池可能更多地与危险和神秘联系在一起,而在东方文化中,它可能更多地与自然和谐和田园生活相关。
沼池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个自然现象,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情感和象征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强我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尊重。
1.
【沼】
(形声。从水,召声。本义:水池,积水的洼地。上古时期,池和沼都表水池,塘在中古时期才表示水池。一说圆曰池,曲曰沼)。
同本义。
【引证】
《一切经音义》引《说文》-沼,小池也。 、 《诗·召南·采蘩》-于沼于沚。 、 《诗·小雅·正月》-鱼在于沼,亦匪克乐。 、 《礼记·礼运》-龟龙在宫沼。 、 《左传·隐公三年》-涧溪沼沚之毛。 、 《孟子》-王立于沼上。 、 《淮南子·原道》-射沼滨之高鸟。 、 唐·白居易《过骆山人野居小池》-茅覆环堵亭,泉添方丈沼。
【组词】
沼沚、 沼气
2.
【池】
(形声。从水,也声。本义:水停积处)。
水塘。
【引证】
《广韵》-池,停水曰池。 、 《中文大辞典》-穿地畜水,圆者曰池,方者曰塘。 、 《诗·大雅·召》-池之竭矣。 、 《诗·小雅·无羊》-或饮于池。 、 《礼记·月令》。注::穿地通水曰池。”-毋漉陂池。 、 《周礼·雍氏》。注:“谓陂障之水道也。”-掌沟渎浍池之禁。 、 《国语·周语》-囿有林池。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唐·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组词】
游泳池;池苑、 池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