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3:58: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3:58:07
词汇“临儿国”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也没有明确的标准定义。根据字面意思,“临”通常指接近、靠近,“儿”在某些方言中可能表示“的”或“子”的意思,“国”则指国家。因此,从字面理解,“临儿国”可能指的是一个接近或靠近的国家。
由于“临儿国”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如果出现这个词,可能是作者为了营造特定的历史或文化氛围而创造的词汇。在口语或专业领域中,这个词几乎不会被使用。
由于“临儿国”不是一个标准词汇,以下例句是假设性的:
同义词:邻国、接壤国 反义词:远国、非接壤国
由于“临儿国”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其词源和历史演变难以考证。可能是某些方言或特定历史文献中的用语,随着时间的推移,未被广泛接受和使用。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临儿国”可能被用来指代某个特定的邻国,或者在某些历史文献中作为一个虚构的国家的名称。
由于“临儿国”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可能不会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或联想。如果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根据上下文产生特定的情感色彩。
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使用或遇到“临儿国”这个词汇。它更多可能出现在特定的历史研究或文学创作中。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临儿国”作为一个虚构的国家的名称,赋予其特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以此来丰富作品的想象空间。
由于“临儿国”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可能不会引起特定的视觉或听觉联想。如果出现在艺术作品中,可能会根据创作者的意图产生特定的联想。
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临儿国”的词汇,因为它不是一个国际通用的术语。
“临儿国”作为一个不常见的词汇,其使用和理解需要特定的语境和文化背景。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它可能不具有普遍的重要性,但在特定的文学或历史研究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价值。
1.
【临】
哭(很多人哭,或聚众哭,为丧事而悲痛哭泣)。
【引证】
《集韵》-临,哭也。 、 《左传·宣公十二年》-国人大临,守陴者皆哭。 、 《史记·高祖本纪》-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 、 《汉书·文帝纪》-遗昭曰,无发民哭临宫殿中
2.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
3.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