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07:38: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07:38:37
“外工”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来自外地的工人,特别是那些为了工作机会而离开家乡,到其他城市或地区从事劳动工作的人。这些工人往往从事建筑、制造、家政服务等行业,他们的工作性质通常是体力劳动。
在不同的语境中,“外工”这个词的使用可能会有所不同:
“外工”这个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外”(指外地)和“工”(指工人)组成。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个词的使用频率逐渐增加,成为描述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重要术语。
在中国,外工现象与城乡差距、户籍制度紧密相关。外工往往面临社会保障不足、子女教育问题等挑战,他们的生活状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某些深层次问题。
提到“外工”,可能会让人联想到辛勤、牺牲和边缘化。这个词可能唤起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思考,也可能引发对这些劳动者的同情和支持。
个人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外工,比如在建筑工地、餐馆或家庭服务中。这些经历可能会让人更加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劳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外工的汗水,城市的脉搏,每一砖一瓦,都是他们的诗篇。”
看到“外工”这个词,可能会联想到建筑工地的喧嚣、工人的汗水和工具的敲击声。
在其他国家,类似的词汇可能是“migrant worker”或“guest worker”,它们也指代那些为了工作而迁移到其他地区的人。
“外工”这个词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劳动力描述,它背后蕴含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问题。了解和使用这个词,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结构和劳动者的处境。
1.
【外】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引证】
《说文》-外,远也。 、 《礼记·曲礼》-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 、 《周礼·考工记·梓人》-外骨内骨。 、 唐·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 、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身外即战场。
【组词】
外户、 外祟、 外槨、 外好里枒槎、 外藩、 外廓、 外见、 外求、 外舍
2.
【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工具形。“工”、“巨”(矩)古同字,有“规矩”,即持有工具。本义:工匠的曲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工,巧饰也,象人有规榘也。 、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许君谓工象人有规榘,说颇难通,以巧饰训工,殆非朔义。以愚观之,工盖器物之名也。知者:《工部》巨下云:“规巨也,从工,象手持之。”按:工为器物,故人能以手持之,若工第为巧饰,安能手持乎…以字形考之,工象曲尺之形,盖即曲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