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1:30: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1:30:01
水葬:水葬是一种将遗体投入水中,任其自然分解的葬礼方式。这种方式在某些文化和**中被接受,尤其是在靠近水域的地区或传统上与水有特殊联系的社群中。
水葬的词源直接关联到“水”和“葬”两个字,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和某些太平洋岛国。随着时间的推移,水葬在不同文化中的接受度和实施方式有所变化。
在某些文化中,水葬与特定的*信仰或传统俗相关,如**中的某些流派认为水葬有助于灵魂的转世。在现代社会,水葬也被视为一种环保的葬礼选择。
水葬可能引发人们对生命终结的深思,对自然循环的敬畏,以及对逝者安息的祝愿。它也可能唤起对水域的美丽和神秘的联想。
个人可能在生活中遇到或选择水葬,基于对环境的考虑或对特定文化传统的尊重。
在诗歌中,水葬可以被描绘为“灵魂的航船,驶向无尽的海洋”,在故事中,它可以是一个角色对自由和自然的终极追求。
结合海浪的声音和海洋的画面,水葬可以带来宁静和深远的视觉与听觉体验。
在不同文化中,水葬的接受度和意义各异。例如,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水葬是一种常见的葬礼方式,而在西方社会,它可能被视为一种非传统的选择。
水葬作为一种葬礼方式,不仅体现了对环境的尊重,也反映了不同文化对生命和死亡的理解。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水葬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人类文化和价值观的多样性。
1.
【水】
(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间像水脉,两旁似流水。“水”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水的字,或表示江河或水利名称,或表示水的流动,或水的性质状态。本义:以雨的形式从云端降下的液体,无色无味且透明,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分子式为 H2O,是一切生物体的主要成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水,准也。 、 《释名》-水,准也。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 、 《淮南子·天文》-积阴之寒气为水。 、 《书·洪范》-五行一曰水。 、 《左传·桓公元年》-凡平原出水为大水。 、 《礼记·曲礼》-水曰清滌。 、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组词】
水铫、 水头儿、 水湿、 水蛊病、 水中丞、 水落归槽、 水喷桃花、 水镜先生、 水陆杂陈、 水廓、 水涡、 水馆
2.
【葬】
(会意。小篆字形。从“死”,在“茻”(mǎng)中,“一”其中,所以荐之。指人死后盖上草席埋藏在丛草中。荐,草席覆盖。本义:人死用草覆盖埋葬,后用棺木埋入土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葬,臧也。 、 《礼记·檀弓》-葬也者,藏也。 、 《荀子·礼论》-故葬埋敬藏其形也。 、 《汉书·李广苏建传》-赐钱二百万以葬。 、 晋·干宝《搜神记》-分其汤肉葬之。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而卒葬之。 、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以衣冠葬之。
【组词】
葬堂、 葬式、 葬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