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02: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02:17
妖言:指不真实的、迷惑人的、带有欺骗性质的言论或话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故意歪曲事实、散布谣言、误导公众的言论。
妖言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妖”字原指妖怪、邪恶之物,“言”指话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妖言”逐渐被用来形容那些不真实、有害的言论。
在**传统文化中,妖言往往与妖魔鬼怪联系在一起,象征着邪恶和欺骗。在现代社会,妖言则更多地与虚假信息、网络谣言等现象相关联,反映了社会对信息真实性的关注。
妖言一词给人带来负面情感,如警惕、厌恶和不安。它提醒人们在接收信息时要保持批判性思维,避免被不实之言所迷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流言蜚语,这时可以用“妖言”来形容这些不实的言论,提醒大家保持理性判断。
诗歌:
在妖言的迷雾中,
我寻找真理的光芒。
不被虚妄所惑,
心向光明,坚定前行。
视觉:可以想象一幅画面,其中一个人在迷雾中摸索,试图辨别真假信息。 听觉:可以联想到嘈杂的议论声中,夹杂着不实的言论,需要仔细聆听才能分辨。
在英语中,与“妖言”相对应的词汇可能是“misinformation”或“falsehood”,它们都指不真实的信息或言论,但在文化内涵和使用语境上可能有所不同。
妖言一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我们在信息时代要保持警惕,学会辨别真假信息。通过对“妖言”的学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以及它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
1.
【妖】
(形声。从女,夭声。)。
同本义。
【引证】
《三苍》-妖,妍也。 、 《楚辞·天问》-妖夫曳衔。 、 《汉书·司马相如传》。注:“妖冶,美好也。”-妖冶闲都。 、 清·侯方域《壮梅堂文集》-妖姬静女。
【组词】
妖妍、 妖姿、 妖异、 妖丽、 妖靡、 妖蛊、 妖姬、 妖玩
2.
【言】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 、 《左传·昭公九年》-志以定言。 、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 、 《墨子经》-言,口之利也。 、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具言所闻。 、 《后汉书·列女传》-趋机而言。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言于李??。 、 明·魏禧《大铁椎传》-言讫不见。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言绝、 言言、 言不尽意、 言戏、 言人人殊、 言笑自若、 言之无文、 言方行圆、 言信、 言爽、 言不顾行、 言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