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4:16: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4:16:06
词汇“[勑书]”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勑书”字面意思是指的诏书或敕令。其中,“勑”是“敕”的异体字,意为的命令或指示。“书”在这里指的是书写下来的文件或文书。
在古代文学和历史文献中,“勑书”常用来指代**发布的正式命令或法令。在口语和现代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被“诏书”、“敕令”等词汇所替代。
“勑”字源自古代汉语,是“敕”的异体字,两者在意义上没有区别。随着时间的推移,“敕”字更为常用,而“勑”字逐渐淡出日常使用。
在古代社会,的勑书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法律效力,是统治和管理国家的重要工具。它体现了皇权的集中和神圣不可侵犯。
提到“勑书”,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皇权的威严和庄重,以及历史的厚重感。它带有一种庄严和正式的情感色彩。
在现代生活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但在学***古代历史或文学时,可能会遇到这个词汇,了解其含义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化。
在创作历史题材的小说或剧本时,可以使用“勑书”来营造古代宫廷的氛围,增强作品的历史感。
结合古代宫廷的图像或古装剧中的场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勑书”的视觉和听觉联想,如宫廷中的宣读勑书的场景,庄重而肃穆。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指君主或统治者的正式命令,如英国的“Royal Decree”或法国的“Arrete Imperial”。
“勑书”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对于理解*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在学语言和历史时,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文化的脉络。
1. 【勑】
2.
【书】
(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書,著也。 、 《周礼·保氏》-五曰六书。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 、 《易·系辞》-易之以书契。 、 《尚书序》疏-书者,以笔画记之辞。 、 《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 、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 方苞《狱中杂记》-众言同,于是乎书。
【组词】
书候、 书孽、 书记手、 书画卯酉、 书文、 书抄、 书具、 书券、 书砚、 书狱、 书命、 书格、 书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