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29: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29:04
词汇“妄口巴舌”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分别是“妄”、“口”、“巴”、“舌”。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妄口巴舌”字面意思是指说话不真实、不负责任,或者说话含糊不清、难以理解。基本含义是指说话不实在,带有欺骗或误导的成分。
“妄口巴舌”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可以推测其来源于古代汉语中对不实言辞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逐渐固定下来。
在**传统文化中,诚实守信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因此,“妄口巴舌”这个成语在社会交往中常被用来批评不诚实的行为。
这个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涉及到不诚实和误导。在联想上,可能会让人想到那些说话不靠谱、不可信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某人说话总是含糊不清或不真实,我可能会用“妄口巴舌”来形容他。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妄口巴舌者,言如风中絮,飘忽不定,难觅真意。”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个人说话时眼神闪烁、表情不自然的样子。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含糊不清、难以捉摸的语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alking through one's hat”或“beating around the bush”,都是形容说话不直接或不真实。
“妄口巴舌”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表达,用来形容那些说话不真实或含糊不清的人。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对他人的评价和看法。
1.
【妄】
(形声。从女,亡声。本义:胡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妄,乱也。 、 《管子·山至数》-不通于轻重谓之妄言。 、 《贾子道术》-以人自观谓之度,反度为妄。 、 《春秋繁露》-施妄者,乱之始也。 、 诸葛亮《出师表》-妄自菲薄。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多求妄用。 、 清·黄宗羲《原君》-妄传伯夷。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毋妄发。
【组词】
妄口、 妄系、 妄扳平人、 妄施、 妄折、 妄行、 妄言
2.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3.
【巴】
(象形。小篆象蛇形。本义:大蛇)。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蛇。
【引证】
《说文》-巴,巴虫也,或曰食象蛇。 、 《山海经·海内南经》。注:“说者云,长千寻。”-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 《山海经·海内经》。注:“即巴蛇也。”-朱卷之国,有黑蛇青象,食象。
4.
【舌】
(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会意。言犯口而出,食犯口而入也。 、 《易·说卦》-兑为口舌。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在窍为舌。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组词】
舌举、 舌挢不下、 舌刺刺、 舌敞唇穿、 舌簧、 舌干唇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