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46: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46:20
回鹘文:回鹘文是一种古代**语系的文字,主要用于书写回鹘语,即古代回鹘人(*人的祖先)使用的语言。这种文字起源于8世纪,是基于粟特文字发展而来的,后来在中亚地区广泛使用,尤其是在文献和官方文件中。
回鹘文主要在学术研究和历史文献中被提及,特别是在讨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传播(尤其是)以及中亚历史时。在文学和口语中,由于其古老和专业性,普通大众很少直接接触或使用这一词汇。
同义词:文(广义上包括回鹘文在内的多种语系文字) 反义词:无特定反义词,但可以对比其他非**语系的文字,如汉字、阿拉伯文等。
回鹘文起源于粟特文字,粟特文字又受到阿拉姆文字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回鹘文在中亚地区发展并演变,影响了后来的多种**语系文字,如察合台文等。
回鹘文在中亚历史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传播和文献保存方面。它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载体,也是文化交流和历史记忆的重要工具。
回鹘文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字,常常让人联想到神秘的丝绸之路、多元文化的交融以及历史的深远。它激发了对古代文明的好奇和对文化遗产的尊重。
在学*和研究中亚历史时,我曾接触到回鹘文的相关资料,这些资料不仅增加了我的知识储备,也让我对古代中亚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诗歌时,我可能会使用“回鹘文”这个词来描绘那个时代的文化多样性和语言的丰富性。
回鹘文的字符形状独特,可以激发人们对古代文字的视觉联想。在听觉上,可以想象古代回鹘人在诵读这些文字时的声音,带来一种历史回响的感觉。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回鹘文的文字如阿拉伯文、梵文等,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它们在各自的文化中扮演着类似的角色,即作为**、文化和历史的载体。
回鹘文作为一个专业术语,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见,但在学术和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古代中亚的历史和文化,也提醒我们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增加我们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识。
1.
【回】
(囘为回的古字; 廻为迴的俗字。囬、迴同回。象形。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本义:回旋;旋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回,转也。 、 《诗·大雅·云汉》-昭回于天。 、 《荀子·儒效》-图回天下于掌上而辨白黑。 、 《淮南子·本经》-诡文回波。 、 《汉书·叙传》-畔回穴其若兹兮。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虎鼓瑟兮鸾回车。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 、 唐·杜枚《阿房宫赋》-廊腰缦回。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峰回路转。
【组词】
回湍、 回倒、 回纡、 回极
2.
【鹘】
鸷鸟名。即隼 。部分隼属动物的旧称。
【引证】
宋·苏轼《石钟山记》-山上栖鹘。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俊鹘抟水禽。 、
【组词】
鹘雕、 鹘人
3.
【文】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章以奉五色。 、 《荀子·非相》-美于黼黼文章。 、 《韩非子·十过》-茵席雕文。 、 《诗·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白旆央央。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斑文小鱼。
【组词】
文驾、 文斑、 文旆、 文绣、 文织、 文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