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26: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26:30
堂庑(táng wǔ)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堂”和“庑”。
结合起来,“堂庑”可以指一个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和其附属建筑,或者指一个建筑的正厅和侧厅。
“堂庑”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如《周礼》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描述古代建筑或文化时仍然有用。
在**传统文化中,堂庑不仅是建筑的一部分,也象征着家族的秩序和社会的等级。堂通常是家族中最重要的空间,用于举行各种仪式和活动,而庑则是辅助性的空间。
“堂庑”这个词给人一种庄重、古典的感觉,联想到古代家族的聚会和传统仪式,带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厚重感。
在参观一些古建筑或历史遗址时,可能会遇到“堂庑”这个词,用以描述建筑的布局和功能。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家族的诗歌时,可以使用“堂庑”来描绘家族聚会的场景:
堂庑之间,烛光摇曳, 家族成员,围坐一堂。 言笑晏晏,传承千年, 古风犹存,情深意长。
想象一座古宅的堂庑,可以看到雕梁画栋,听到古筝的悠扬声音,感受到一种古典的氛围。
在西方建筑中,类似的建筑布局可能被称为“main hall”和“side rooms”,但“堂庑”这个词更具有**文化的特色。
“堂庑”这个词虽然不常用于日常交流,但在描述古代建筑和文化时非常有用。它不仅是一个词汇,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帮助我们理解和欣赏*古代的建筑和家族文化。在学汉语和了解**文化时,了解这样的词汇是非常有价值的。
1.
【堂】
(形声。从土,尚声。“尚”有“高”义。本义:殿堂。高于一般房屋,用于祭献神灵、祈求丰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古曰堂,汉以后曰殿。古上下皆称堂,汉上下皆称殿。至唐以后,人臣无有称殿者矣。”-堂,殿也。 、 《说文古本考》-殿,堂之高大者也。 、 《书·顾命》-立于西堂。 、 礼记·檀弓》。注:“堂形四方而高。”-吾见封之若堂者矣。 、 《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燕坐于华堂之上。 、 明·刘基《卖柑者言》-观其坐高堂。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华堂旅会。
【组词】
堂上、 堂下、 堂宇、 堂事、 堂阶、 堂阁、 堂廉
2.
【庑】
(形声。从广,无声。从广(yǎn),与房屋有关。本义:堂下周围的廊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庑,堂下周屋。 、 《后汉书·梁鸿传》-居庑下,为人赁舂。 、 《楚辞》-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