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46: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46:07
流散(diaspora)一词源自希腊语,原意为“散布”或“散播”。在现代语境中,它通常指一群人因为历史、政治、经济或其他原因被迫或选择离开自己的祖国,分散到世界各地居住。
流散一词最初用于描述古希腊城邦的公民在战争或政治动荡后分散到其他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被广泛应用于描述各种民族和群体的全球分布。
流散群体常常保持对原文化的忠诚,同时在新环境中创造出独特的文化融合。这种现象在音乐、艺术和文学中尤为明显。
流散一词常常引发对归属感、身份认同和家园的深刻思考。它可能带来一种既悲伤又充满希望的复杂情感。
个人经历中,流散可能意味着与家人和朋友的分离,以及在新环境中建立新关系的挑战。
在诗歌中,流散可以被用来描绘心灵的漂泊和对安宁的渴望:
在异乡的街头,我寻找着故乡的影子, 流散的灵魂,在夜空中飘荡。
流散可能让人联想到拥挤的船只、孤独的旅人或多元文化的城市景观。音乐中,它可能表现为混合了不同文化元素的旋律。
在不同语言中,流散的概念有不同的表达,如西班牙语的“diáspora”和中文的“流散”。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流散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地理上的分散,还涉及文化、身份和情感的多个层面。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流散一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全球化的世界和人类的多重身份。
1.
【流】
(会意。本义:水流动)。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公刘》-观其流泉。 、 《文选·马融·长笛赋》-顄淡滂流。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血流殷地。 、 《乐府诗集·林兰诗》-黄河流水。 、 唐·李白《望天门山》-碧水东流自此回。 、 唐·张志和《渔歌子》-桃花流水鳜鱼肥。
2.
【散】
(本义:分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散,杂肉也。 、 《后汉书·华陀传》-漆叶青黏散。谓药,石为屑杂和也。 、 《庄子·人间世》。注:“不在可用之数曰散木。”-散木也。 、 汉·贾谊《过秦论》-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组词】
乌云散了;四散、 散盘、 散走、 散佚、 散没、 散众、 散亡、 散叛、 散流、 散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