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1:11: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1:11:30
岩居穴处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居住在岩石间的洞穴中,基本含义是指生活在自然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地方。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人居住在偏远、原始或未开发的环境中。
在文学作品中,岩居穴处 可能用来描绘隐士或原始部落的生活状态,强调其与世隔绝的特质。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人生活条件极其简陋或偏僻。在专业领域,如地质学或考古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古代人类或动物的居住环境。
岩居穴处 这个词汇源自古代汉语,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但其核心含义——居住在岩石间的洞穴中——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岩居穴处** 有时被赋予一种隐逸、超脱的象征意义,尤其是在道家和佛家的文学作品中。这种生活方式被视为一种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心平静的表现。
岩居穴处 这个词汇给我一种原始、质朴的感觉,同时也带有一种孤独和坚韧的情感。它让我联想到古代隐士的形象,以及他们对物质世界的超然态度。
在我的生活中,岩居穴处 这个词汇曾用来形容一个朋友在山中隐居的经历,他选择远离城市喧嚣,追求一种更简单、更接近自然的生活方式。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岩居穴处,山风轻拂,
隐士心静,云卷云舒。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隐士坐在岩石间的洞穴中,周围是茂密的森林和清澈的溪流。背景音乐是自然的风声和鸟鸣,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living in a cave" 或 "dwelling in the wilderness",但这些表达缺乏岩居穴处 所蕴含的隐逸和超脱的文化内涵。
岩居穴处 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种居住环境,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它提醒我们,即使在现代社会,仍有许多人追求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这个词汇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帮助我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
而士有二心私学,岩居穴处,托伏深虑,大者非世,细者惑下。
遇暗长吏,转移俗吏超在贤儒处,受驰走之使,至或~,没世不见。
1.
【岩】
(形声。从山,严声。“岩”为会意字。从山,从石。本义:高峻的山崖)。
同本义。
【引证】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嵌岩窦穴。 、 宋·沈括《梦溪笔谈》-高岩峭壁。 、
【组词】
岩电、 岩阿、 岩徼、 岩下、 岩饰
2.
【居】
(象形。金文字形,是“踞”的本字,象人曲胫蹲踞形。本义:蹲着)。
同本义 同: 踞
【引证】
《说文》-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俗居从足。 、 《史记》-不宜居见长者。 、 《左传》-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
3.
【穴】
(象形。小篆字形,上面是“宀”,表覆盖物;下面两边表示洞孔。本义:土窟窿,地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象嵌空之形,非八字。-穴,土室也。 、 《易·需》。注:“阴之路也。”-出自穴。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 《墨子·辞过》-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
【组词】
洞穴、 穴人、 穴流
4.
【处】
处所;地方。人或物所在的地方。
【引证】
《广韵》-处,所也。 、 《国语·鲁语上》。注:“次,处也。三处,野朝市。”-五刑三次,是无隐也。 、 《史记·五帝纪》-迁徙往来无常处。 、 《史记·萧相国世家》-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迹指示兽处者人也。 、 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饰官城。
【组词】
住处;别处;停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