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0:23: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0:23:24
词汇“力穑”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力穑”进行深入分析:
“力穑”的字面意思是努力耕作,特指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其中,“力”表示努力、用力,“穑”指收割庄稼,泛指农耕活动。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诗经》、《左传》等,常用来描述农民的辛勤劳动和对丰收的期盼。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但在讨论农业历史、农村生活或古代社会经济时可能会提及。
“力穑”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反映了古代农业社会的生活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
在古代**,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农民的辛勤劳动是国家稳定和繁荣的基石。因此,“力穑”一词承载了古代社会对农业劳动的重视和对农民的尊重。
提到“力穑”,可能会联想到古代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场景,感受到一种朴实、勤劳和坚韧的精神。
在现代生活中,这个词汇较少直接使用,但在讨论农业历史、农村发展或传统文化时,可能会作为引用或比喻。
在创作诗歌或故事时,可以将“力穑”作为背景,描绘古代农民的生活场景,展现他们的勤劳和对土地的深情。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古代农民在田间劳作的画面,阳光下汗水滴落在土地上;结合音乐,可以是一首描绘田园风光的古筝曲,悠扬中透露出劳动的节奏。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如英语中的“plow”(犁地)和“harvest”(收割),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对农业劳动的描述。
“力穑”作为一个古代汉语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不多,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古代社会和农业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语言的深度和广度。
1.
【力】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力,筋也。像人筋之形。 、 《礼记·礼运》。注:“筋骸强者也。”-其行之以货力。 、 《汉书·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力农数耘。 、 《诗·邶风》-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 、 《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组词】
四肢无力、 力人、 力尽神危、 力软筋麻、 力屈、 力尽、 力竭
2.
【穑】
(形声。从禾,啬(sè)声。声符有表意作用,见前。本义:收获谷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穑即啬之后出字。-穑,谷可收曰穑。 、 《书·洪范》。王肃注:“种之曰稼,敛之曰穑。”-土爰稼穑。 、 《诗经·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组词】
穑民、 穑地、 穑臣、 穑督、 穑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