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4:38: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4:38:49
备灾:字面意思是指为应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或其他紧急情况而提前做的准备工作。基本含义包括制定应急预案、储备物资、建设避难设施、进行灾害教育和培训等,以减轻灾害发生时的损失和影响。
备灾一词由“备”和“灾”两个汉字组成。“备”字有准备、预备之意,“灾”字指灾害、灾难。在古代,备灾的概念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备灾的内涵逐渐扩展到包括人为灾害在内的各种紧急情况。
在**,备灾文化深厚,历史上多次自然灾害的教训使得备灾成为政府和民众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备灾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成为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备灾一词给人以安全感和责任感,它提醒人们面对不可预测的未来要保持警惕和准备。在情感上,备灾可能引发人们对生命安全的关注和对社会责任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备灾可以体现在家庭应急包的准备、了解当地的应急预案、参加社区组织的备灾培训等。例如,我曾经参加过一次社区备灾演,学了如何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和家人。
在诗歌中,备灾可以被赋予更深层次的含义,如:
在风暴来临之前,
我们备灾,如同守护星辰的勇士,
心中有光,手中有剑,
无论黑夜多么漫长,
我们终将迎来黎明。
备灾的视觉联想可能包括整齐排列的救灾物资、坚固的避难所、忙碌的救援人员等。听觉联想可能包括警报声、救援指令、人们的呼救声等。
在不同文化中,备灾的概念和实践有所不同。例如,日本因其地理位置和历史经验,备灾文化非常发达,有严格的灾害预警系统和高效的应急响应机制。而在一些发展**家,备灾资源和能力可能相对有限。
备灾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复杂概念,它不仅关乎个人和家庭的安全,也是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对备灾的学*和分析,我更加认识到预防和准备的重要性,这将影响我在未来面对紧急情况时的态度和行为。
1.
【备】
(形声。从人,備(bèi)声。本义:谨慎、警惕)。
同本义。
【引证】
《大戴礼记·小辨》-事戒不虞曰知备。 、 《墨子·七患》-备者,国之重也。 、 《国语·周语》-且夫备有未至而设之。 、 《汉书·史丹传》-貌若傥荡不备,然心甚谨密。
【组词】
傥荡不备
2.
【灾】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火焚屋的形状。小篆从川,表水;从火。水火都是灾祸之源。本义:火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或体灾。-天火曰烖,从火,哉声。古文从才,籀文从巛声。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火。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释名》-火所烧灭之余曰烖,言其余物如是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左传·昭公九年》-夏四月,陈灾。(陈地发生火灾。)
【组词】
灾火、 灾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