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9:49: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9:49:52
“元白体”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文学领域,特别是古典诗歌的研究。它指的是唐代诗人元稹和白居易的诗歌风格。这种风格以平易近人、语言通俗易懂、情感真挚为特点,强调诗歌的实用性和社会功能,反映了中唐时期的社会现实和文人的生活状态。
在文学语境中,“元白体”常被用来指代元稹和白居易的诗歌风格,这种风格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口语和非专业领域,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文学研究和古典诗歌爱好者中,它是一个重要的术语。
同义词:元白风格、元白诗风 反义词:无特定反义词,但可以与“高古体”、“典雅体”等其他诗歌风格相对比。
“元白体”一词源于对唐代诗人元稹和白居易诗歌风格的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被文学研究者用来特指这种特定的诗歌风格。
在唐代,元稹和白居易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如官场腐败、民生疾苦等。他们的诗歌风格因此被视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提到“元白体”,我联想到的是一种贴近生活、真挚感人的文学风格。这种风格让我感受到诗歌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情感和思想的传递。
在我的学习中,我曾深入研究过元稹和白居易的诗歌,尝试理解“元白体”的精髓,并将其应用于我的诗歌创作中,使我的作品更加贴近现实,富有情感。
在创作一首关于友情的诗歌时,我尝试融入“元白体”的风格,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的情感:
相知如旧,岁月悠悠,
言笑晏晏,情谊长留。
元白之风,心中常驻,
友情如诗,岁月不朽。
想象一幅画面:两位诗人坐在竹林中,轻声吟咏,他们的诗歌如同清泉流淌,滋润着读者的心田。这种场景让人联想到“元白体”的清新与真挚。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元白体”的词汇,但类似的文学风格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体现,如日本的“俳句”追求简洁和意境,与“元白体”的某些特点相似。
“元白体”不仅是一个文学术语,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载体。通过对这个词汇的学习和应用,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诗歌的社会功能和人文价值,这对于我的语言学习和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1.
【元】
(会意。从一,从兀。甲骨文字形。象人形。上面一横指明头的部位。上一短横是后加上去的,依汉字造字规律,顶端是一横的,其上可加一短横。本义: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当训首也。-元,始也。 、 《左传·襄公九年》-元,体之长也。 、 《仪礼·士冠礼》-始加元服。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狄人归其元。 、 《左传·哀公十一年》-归国子之元。 、 《孟子》-勇士不忘丧其元。 、 《礼记·曲礼》。注:“头也。”-牛曰一元大武。 、 《新唐书》-吐蕃叛换方炽,敬玄失律,审礼丧元,安可更为西方生事?
【组词】
元首
2.
【白】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本义:白颜色)。
同本义。古人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
【引证】
《说文》-白,西方色也。殷用事物色白。 、 《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 、 《庄子·知北游》-若白驹之过隙。 、 《汉书·贾谊传》-白昼大都之中。 、 《庄子·马蹄》-白玉不毁,孰为圭璋。 、 《庄子·渔父》-须眉交白。 、 《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荀子·荣辱》-目辨白黑美恶。 、 《战国策·燕策》-太子及宾客知其一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组词】
雪白、 白衣
3. 【体】 亲近的,贴心的。 家庭成员个人积蓄的(指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