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0:12: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0:12:24
怨怪:这个词由两个汉字组成,“怨”意味着不满、怨恨,“怪”意味着责怪、归咎。结合起来,“怨怪”指的是因为不满或怨恨而责怪某人或某事。
“怨怪”这个词在中文中历史悠久,其基本含义在古代文献中已有记载,如《左传》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和语境有所扩展,但基本含义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怨怪往往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关。儒家思想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过度怨怪他人被视为不成熟或缺乏自我反省的表现。
怨怪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冲突和不满。它可能引发对人际关系紧张的担忧和对和谐共处的渴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因为误解或沟通不畅而产生的怨怪。例如,朋友之间因为一个小误会而长时间不和,最终通过坦诚的对话解决了问题。
在诗歌中,怨怪可以用来表达深层的情感:
月光下的怨怪,
如影随形,难以摆脱。
心中的刺,
何时才能拔除?
怨怪可能让人联想到阴沉的天气、沉重的音乐或悲伤的电影场景,这些都是表达负面情绪的常见元素。
在英语中,“blame”和“complain”可以部分对应“怨怪”的含义,但“blame”更侧重于责备,而“complain”则更侧重于抱怨。
怨怪这个词在中文中承载了丰富的情感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不满。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对于提升沟通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至关重要。
1.
【怨】
(形声。从心,夗(yuàn)声。本义:怨恨;仇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怨,恚也。 、 《论语》。皇疏:“恨也。”-曰怨乎。 、 《贾子道术》-施行得理,谓之德。反德为怨。 、 《淮南子·说山》-不怨人取之。 、 《汉书·李广苏建传》-天子甚怨。 、 清·黄宗羲《原君》-人怨恶其君。 、 清·张廷玉《明史》-怨颇兴。 、 孙文《序》-怨愤所积。
【组词】
怨怅、 怨谤、 怨恶、 怨艾、 怨詈、 恩怨、 宿怨、 怨痛
2.
【怪】
(形声。从心,圣(kù)声。恠曾为怪的俗字。本义:奇异;奇怪)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怪,异也。 、 《论衡·自纪》-诡于众而突出曰怪。 、 《书·禹贡》-铅松怪石。 、 《山海经·中山经》-苟床之山多怪石。 、 《礼记·祭法》。疏:“庆云之属。”-见怪物 、 《周礼·阍人》-奇服怪民不入宫。 、 《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 、 魏学洢《核舟记》-嘻,技亦灵怪矣哉! 、 《水经注·三峡》-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潄其间。 、 《聊斋志异·促织》-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
【组词】
怪伟、 怪物相、 怪迂、 怪谲
妖精,鬼物。
【引证】
《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 《博物志》-土之怪为獖羊。 、 《西游记》-山高必有怪。
【组词】
鬼怪;妖怪;精怪;神怪、 魔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