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6:18: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6:18:33
灭亡:指一个生物种群、国家、文明、组织或任何其他实体的完全消失或终结,通常是由于外部压力、内部衰败或其他不可逆转的因素导致的。
“灭亡”一词源于古代汉语,由“灭”和“亡”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消失”和“终结”。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中提到的“灭亡之国”。
在**文化中,“灭亡”常与历史的循环和王朝的更迭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人们对历史变迁的深刻认识。
“灭亡”一词往往带有一种悲剧色彩,让人联想到衰败、失落和不可逆转的终结,引发人们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层次思考。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遇到某个曾经繁荣的社区或商业区的灭亡,这种变化往往伴随着人们的回忆和感慨。
在诗歌中,可以将“灭亡”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如“夕阳下的古城,见证了无数文明的灭亡与重生”。
在英语中,“extinction”和“collapse”可以对应“灭亡”,分别用于生物学和政治、经济领域。
“灭亡”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实体的终结,也反映了人类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思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和表达复杂的历史和社会现象。
1.
【灭】
(形声。从水,威(xuè)声。简化字“灭”为会意,从“一”从“火”,“一”表示覆压火上。本义:消灭;灭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灭,尽也。 、 《尔雅·释诂》-灭,绝也。 、 《礼记·乐记》-国之灭亡无日矣。 、 《谷梁传·襄公六年》-家有既亡,国有既灭。 、 《吕氏春秋·情势》-以小畜大灭。 、 杜牧《阿房宫赋》-谁得而族灭也? 、 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敝在赂秦。 、 《文心雕龙·明诗》-秦皇灭典,亦造仙诗 、 《战国策·魏策》-灭韩亡魏。
【组词】
灭于绛;一朝而灭;灭亲、 灭户、 消灭、 毁灭、 灭夷、 灭劫
2.
【亡】
古同“无”。
没有。 同: 无
【引证】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以应。 、 《诗·唐风·葛生》-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 《仪礼·士丧礼》-亡则以缁,长半幅。 、 《论语·子张》-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 、 《汉书·李广苏建传》-自苦亡人之地。 、 、 《后汉书·列女传》-君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