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1:29: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1:29:30
“搧风点火”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扇动风来点燃火焰。基本含义是指通过煽动、鼓动或挑拨来引起事端或激化矛盾,通常带有负面色彩。
在文学作品中,“搧风点火”常用来描述某人或某团体故意制造混乱或挑起争端的行为。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形容某人说话或行为激化了他人的情绪或矛盾。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用于分析冲突的根源和激化因素。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具体情境的使用。例如,“煽动”更侧重于激发情绪或行动,“挑拨”则更强调故意制造分裂或不和。
“搧风点火”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直接,源自日常生活中扇风点火的行为。在语言演变中,这个成语逐渐被用来比喻性地描述挑起事端或激化矛盾的行为。
在**文化中,“搧风点火”常被用来批评那些故意制造麻烦或激化矛盾的人。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常用于分析社会冲突和政治动荡的原因。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涉及到挑起争端和制造混乱的行为。联想可能包括政治斗争、社会动荡和人际关系的紧张。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人在社交媒体上故意搧风点火,试图通过激化矛盾来吸引关注和讨论。这种行为往往导致不必要的争论和负面情绪的扩散。
在诗歌中,可以将“搧风点火”融入描述社会动荡或人际冲突的场景中,例如:
在喧嚣的街头,
有人搧风点火,
点燃了沉默的怒火,
燃烧着不安的夜。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火焰被扇动的画面,火焰跳跃、蔓延的动态。听觉上,可能联想到火焰燃烧的声音和人群中激动的呼喊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tir the pot”或“fan the flames”,都用来形容挑起争端或激化矛盾的行为。这些表达在不同文化中都有类似的负面含义。
“搧风点火”这个词汇在描述挑起事端和激化矛盾的行为时非常形象和有力。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因为它不仅传达了具体的行为,还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社会文化背景。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影响。
1. 【搧】 ①。
2.
【风】
比喻感化。
【引证】
《史记·平准书》-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
【组词】
风民
3. 【点】 收拾;贿赂。
4.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 、 《春秋·元命苞》-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 、 《易·说卦》-离为火。 、 《左传·昭公九年》-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 、 《论衡·诘术》-火,日气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 、
【组词】
火链、 火厝、 火筒、 火火烛烛、 火厄、 火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