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05:47: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05:47:11
词汇“倾昃”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汉语。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倾昃”进行分析:
“倾昃”的字面意思是倾斜、不正。其中,“倾”指的是倾斜,“昃”指的是太阳偏西,引申为不正、偏斜。
由于“倾昃”是一个古雅的词汇,它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出现在古典文学作品或文言文中。在口语和专业领域中几乎不使用。
“倾昃”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倾”在甲骨文中有倾斜之意,“昃”则源自《易经》中的“日昃之离”,指太阳偏西。随着时间的推移,“倾昃”逐渐被更为通俗的词汇所替代。
在古代文化中,“倾昃”常用来形容建筑物或自然现象的不正,反映了古人对事物状态的细致观察和描述。
“倾昃”给人一种不稳定、不正直的感觉,可能联想到衰败、不稳定的状态。
由于“倾昃”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我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与之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创作中,可以将“倾昃”用于描述古老建筑的衰败,或比喻某种不稳定的状态:
视觉上,“倾昃”可能让人联想到倾斜的建筑物或倾斜的线条;听觉上,可能联想到风吹过倾斜的树木发出的声音。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倾昃”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可以通过组合词汇来实现,如英语中的“tilt”和“oblique”。
“倾昃”是一个具有古典韵味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展现了语言的历史深度和文化底蕴。在学习语言时,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1.
【倾】
(会意兼形声。从人,从顷,顷亦声。“顷”有偏侧的意思。从人,多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偏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倾,仄也。 、 《礼记·曲礼下》。注:“倾或为侧。”疏:“倾,欹侧也。”-倾则奸。 、 《论语·季氏》-安无倾。 、 《淮南子·说山》-重钧则衡不倾。 、 曹植《洛神赋》-日既西倾。 、 《战国策·秦策》-倾耳而听。 、 《老子》。释文:“不正貌。”-高下相倾。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俯身倾耳。
【组词】
倾葵、 倾倚、 倾低、 倾昃、 倾返、 倾柯、 倾倚
2.
【昃】
(形声。从日,仄(zè)声。本义:太阳西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昃,日在西方时侧也。 、 《易·离》-日昃之离,何可久也。 、 《书·无逸》-日中昃。 、 《公羊传·定公十五年》。注:“昃,日西也。”-日下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