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20:06: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20:06:41
词汇“余声”的深入学*和分析:
“余声”字面意思是指声音残留或延续的部分,通常指声音消退后仍然能感受到的回响或余韵。基本含义可以是指声音的持续影响,也可以比喻为某种影响或效应的延续。
“余声”一词源自汉语,由“余”(剩余)和“声”(声音)组成。在古代文学中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逐渐丰富和多样化。
在**文化中,“余声”常与诗词、音乐等艺术形式相关联,强调艺术作品的深远影响和持久魅力。
“余声”给人以宁静、深远和回味无穷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悠长的音乐、深邃的思想和持久的记忆。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一次音乐会后感受到乐曲的余声在心中回荡,那种美妙的体验至今难忘。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余声”:
月光下的余声,
是夜莺的低语,
在寂静中回旋,
唤醒沉睡的星辰。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夜晚的画面,月光下树叶轻轻摇曳,仿佛是自然界的余声在视觉上的呈现。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夜晚的虫鸣和远处的水流声,这些都是自然界的余声。
在英语中,“余声”可以对应为“echo”或“reverberation”,虽然具体含义略有不同,但都强调声音的持续和回响。
“余声”是一个富有诗意和深度的词汇,它不仅描述声音的物理现象,还比喻了思想、情感和艺术的持久影响。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余声”能够丰富我的词汇选择,提升表达的深度和美感。
1.
【余】
(形声。从食,余声。本义:饱足)。
饱足。足食得饱。
【引证】
《说文》-余,饶也。
2.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