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6:41: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6:41:20
“念兹在兹”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念念不忘,始终在心”。其中,“念”指的是思念、思考,“兹”指的是这个、这里,“在兹”即在这里、在这个地方。整个成语强调的是对某人或某事的持续关注和记忆,不轻易忘记。
在文学作品中,“念兹在兹”常用来形容主人公对过去美好时光或重要人物的深情怀念。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类似的表达如“一直记在心里”或“念念不忘”则更为常见。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教育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对某个学*目标或心理状态的持续关注。
同义词:
反义词:
“念兹在兹”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念兹在兹,此之谓也。”原意是指对某事的持续关注和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用法和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念兹在兹”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不忘本”和“感恩”的价值观。在社会交往中,这个成语也常用来表达对他人恩情的感激和记忆。
这个成语给人以温暖和深情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重要人物的深情怀念。它唤起了人们对情感记忆的重视和对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老师,他对学生的关怀和指导让我深感温暖,我常常用“念兹在兹”来形容他对我们的影响和我们对他的感激之情。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念兹在兹,故乡的桃花依旧笑春风。”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故乡风景的画作,让人感受到对故乡的深情怀念。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首温馨的钢琴曲,唤起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lways in my thoughts”或“never forgotten”,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感和意义相似。
“念兹在兹”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汉语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价值观。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文化内涵。
帝念哉!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惟帝念功。
他们和F总长,都“~”,在尘埃中间和破纸旁边离不开。
1.
【念】
(形声。从心,今声。本义:常思;思念,惦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念,常思也。 、 《诗·大雅·文王》-天念尔祖。 、 《诗·邶风·谷风》-不念昔者。 、 《论语》-不念旧恶。 、 《战国策·赵策》-念悲其远。 、 《史记·陈涉世家》-念鬼。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念母劳家里。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念蒙君实。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因念黄山当平生奇览,而有奇若此。
【组词】
念诵、 念恤、 念旧、 念思、 念想、 念一、 念恋
2.
【兹】
(形声。据《说文》,从艸,滋省声。本义:草木茂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兹,草木多益也。 、 《素问·五藏生成论》-五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
【组词】
兹兹
年。
【引证】
《吕氏春秋》-今兹美禾,来兹美麦。
3.
【在】
(形声。小篆字形。从土,才声。表示草木初生在土上。本义:存活着,生存,存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字从土,与坐同意。-在,存也。 、 《易·乾》-见龙在田。 、 《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 、 《韩非子·喻老》-疾在腠理。 、 、 《淮南子·原道》-则无所不在。 、 《大戴礼·曾子立事》-在往者,在来者。
【组词】
在生日、 祖父已经不在了;在日、 在堂、 父母健在
4.
【兹】
(形声。据《说文》,从艸,滋省声。本义:草木茂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兹,草木多益也。 、 《素问·五藏生成论》-五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
【组词】
兹兹
年。
【引证】
《吕氏春秋》-今兹美禾,来兹美麦。